杭州市拱墅区:探索“信用+执法”模式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发布时间: 2025-02-13 11:02:08

来源: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

杭州市拱墅区针对市场主体密集程度高、业态门类多、监管难度大的实际,积极探索“信用+执法”模式,创新开发了以“信用赋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线上管理平台“信用+基层治理”,将信用监管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共富街区打造。

夯实“信用+基础”,强化信用支撑力

一是“信用清单”标准化。全面梳理与商户经营相关的商街治理高频事项,归纳为食安、消安、治安、保洁、保序、文明等“三安两保一文明”责任事项,并对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述,成为执法和被执法主体共同遵循的标准。二是“信用系统”数字化。依托“信赋商圈”小程序,聚焦日常监测、文明安全、信用监管、公共信用、信用惠民五大体系,开发自查、督查、整改、信息广场四大功能板块,实现街域治理场所主体方、监管方、游客方三方信息互通、多维管理。目前纳管商户900余家,注册率达100%,日活跃度95%以上。三是“信用队伍”多元化。建立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组建一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一个执法协同联盟、N个社会主体构建而成的“1+1+N”信用管理队伍,上下贯通、横向联动,实现信用管理由“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

践行“信用+监管”,强化信用约束力

一是信用体检“治未病”。依托数字化平台,对历年督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总结归纳不同商铺的违规违法隐患,量身定制“安全体检套餐”,并对其进行点对点普法宣传、联合约谈,纵深推进违法行为防范化解。二是信用档案“降干扰”。构建商户信用“档案袋”,对存在信用风险的重点商户开展督查,发起预警式“综合查一次”;对诚信商户降低行政检查频次,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严查严管”。今年以来,行政检查频次、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5.61%、61.16%,作出不予行政处罚案件数同比上升227%。三是信用修复“零跑腿”。在“信赋商圈”小程序开发“信用修复铃”模块,同步上线《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指南》,企业、个人通过“按铃”即可明确修复路径;继米市巷街道武林壹号商务社区成立杭州首个“信连心”信用修复驿站后,全区17个商务社区已实现企业信用修复“零跑腿”和“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帮助863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1390件,修复效率提升70%以上。

贯彻“信用+自律”,强化信用驱动力

一是“信用指数”引导诚信。从“崇信践诺、守信自律、文明守法、整改效率、公众满意”五个维度构建“信用指数”体系,综合评分后形成商家“信用指数”,既是商家“自律”的晴雨表,也是政府“他律”的风向标。目前已为900余家商户建立综合信用评价,有效推动全域“信用指数”整体提升9.87%。二是“信用清单”鞭策守信。根据商铺、宾馆、商超等16种业态,量身定制120余项个性化责任清单,发动商户自觉签订《自治承诺书》进行自查自改,相关科室、社区督查审验。其中,吸收日常问题较多、影响较大的商铺负责人作为自治联盟负责人,牵头自治自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累计通过自查整改问题1608个,通过督查整改问题5831个;商铺整体矛盾纠纷同比减少10%以上。三是“信用积分”激励崇信。每月同步量化店铺信用积分,自动生成各店铺之间的商誉排名榜。设立“信用商城”,优先将积分排名靠前的店铺录入定向供应商品名录库,或通过积分兑换实物商品,303家商户通过积分在线兑换各类商品985件;设置“金融礼包”,通过与银行合作,推荐优质商户进入线上商圈平台,享受经营性补贴和优惠低息贷款。


打印

杭州市拱墅区:探索“信用+执法”模式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发布日期: 2025-02-13 11:02

浏览次数:

杭州市拱墅区针对市场主体密集程度高、业态门类多、监管难度大的实际,积极探索“信用+执法”模式,创新开发了以“信用赋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线上管理平台“信用+基层治理”,将信用监管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共富街区打造。

夯实“信用+基础”,强化信用支撑力

一是“信用清单”标准化。全面梳理与商户经营相关的商街治理高频事项,归纳为食安、消安、治安、保洁、保序、文明等“三安两保一文明”责任事项,并对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述,成为执法和被执法主体共同遵循的标准。二是“信用系统”数字化。依托“信赋商圈”小程序,聚焦日常监测、文明安全、信用监管、公共信用、信用惠民五大体系,开发自查、督查、整改、信息广场四大功能板块,实现街域治理场所主体方、监管方、游客方三方信息互通、多维管理。目前纳管商户900余家,注册率达100%,日活跃度95%以上。三是“信用队伍”多元化。建立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组建一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一个执法协同联盟、N个社会主体构建而成的“1+1+N”信用管理队伍,上下贯通、横向联动,实现信用管理由“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

践行“信用+监管”,强化信用约束力

一是信用体检“治未病”。依托数字化平台,对历年督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总结归纳不同商铺的违规违法隐患,量身定制“安全体检套餐”,并对其进行点对点普法宣传、联合约谈,纵深推进违法行为防范化解。二是信用档案“降干扰”。构建商户信用“档案袋”,对存在信用风险的重点商户开展督查,发起预警式“综合查一次”;对诚信商户降低行政检查频次,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严查严管”。今年以来,行政检查频次、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5.61%、61.16%,作出不予行政处罚案件数同比上升227%。三是信用修复“零跑腿”。在“信赋商圈”小程序开发“信用修复铃”模块,同步上线《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指南》,企业、个人通过“按铃”即可明确修复路径;继米市巷街道武林壹号商务社区成立杭州首个“信连心”信用修复驿站后,全区17个商务社区已实现企业信用修复“零跑腿”和“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帮助863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1390件,修复效率提升70%以上。

贯彻“信用+自律”,强化信用驱动力

一是“信用指数”引导诚信。从“崇信践诺、守信自律、文明守法、整改效率、公众满意”五个维度构建“信用指数”体系,综合评分后形成商家“信用指数”,既是商家“自律”的晴雨表,也是政府“他律”的风向标。目前已为900余家商户建立综合信用评价,有效推动全域“信用指数”整体提升9.87%。二是“信用清单”鞭策守信。根据商铺、宾馆、商超等16种业态,量身定制120余项个性化责任清单,发动商户自觉签订《自治承诺书》进行自查自改,相关科室、社区督查审验。其中,吸收日常问题较多、影响较大的商铺负责人作为自治联盟负责人,牵头自治自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累计通过自查整改问题1608个,通过督查整改问题5831个;商铺整体矛盾纠纷同比减少10%以上。三是“信用积分”激励崇信。每月同步量化店铺信用积分,自动生成各店铺之间的商誉排名榜。设立“信用商城”,优先将积分排名靠前的店铺录入定向供应商品名录库,或通过积分兑换实物商品,303家商户通过积分在线兑换各类商品985件;设置“金融礼包”,通过与银行合作,推荐优质商户进入线上商圈平台,享受经营性补贴和优惠低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