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2489444/2024-16038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7-01 10:29
杭州市发改委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富阳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07-01 10:29
浏览次数: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议》(富阳7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委金融工委、市法院、市金投集团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信用立法筑牢“信用杭州”建设法治根基。《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于2022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浙江省首部社会信用条例,将“信用杭州”建设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标志着“信用杭州”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条例》明确法律概念和立法原则,注重保障信用主体权益;把握信用激励和信用惩戒的范围尺度,明确权责和边界;创新提出建立健全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的具体路径,破解企业信用修复难题。同时,以《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为引领,全市出台信用制度和标准超过100项,让各项信用工作有章可循。
2.信用信息互通渠道全面建成。依托“城市大脑”“发改大脑”,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覆盖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聚焦公共信用评价、信易贷、合同履约、助企纾困等N个重点应用形成“1+4+N”体系。平台实现55家市级行政机关,水、电、公交等9家公用事业单位,13个区、县(市),共488类5581项8.6亿条有效信用信息实时归集,涵盖全市范围常住人口和企业、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完成省、市、县信用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信用数据一体化、信用基础产品一体化、信用基础应用一体化。
同时,制定市级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合法、安全、及时、准确归集信用信息,完善各类主体信用档案。各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依托公共信用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推进多跨互通监管和联合奖惩,聚焦招标投标、房地产开发、预付式消费、恶意欠薪等民生关切和治理难点,通过专班机制全链条协同配合,打破单一部门条线壁垒。
3.构建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出台《杭州市行业信用评价指引》,为行业管理部门开展信用评价提供参考,推进构建全市统筹、部门联动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出台杭州市政府部门用信清单,指导各部门规范用信、应用尽用,鼓励尽可能多地推出行业应用场景。杭州市积极开展信用标准化建设,在参与编制和落实信用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同时,结合杭州特色产业优势,研究制定配套细则。例如,市建委参与省住建厅关于施工企业和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价标准的制定,牵头制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工程造价和招标代理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标准等。
4.持续完善信用惠民便企激励机制。依托城市个人诚信分“钱江分”,杭州市实现“信用惠民”场景全覆盖,市民可在医院、公共交通、停车场、旅游景点、园区、图书馆、办事大厅等主要场景体验全方位便捷服务。截至2023年底,“钱江分”覆盖61个应用场景和170余项守信激励措施,实际开通人数超515万,累计服务人次超1.63亿人,信用惠民金额21亿元。优化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累计帮助11万家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融资超3200亿元。开展正向激励,2023年度共有107家企业评选上“杭州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企业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实现“一套指南,全部门规范”“一次不跑,全流程网办”“一处申请,全平台修复”,助力企业信用修复。
5.健全失信惩戒工作机制。在《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浙江省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基础上,制定《杭州市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规定“依法依规实施市场或行业禁入”“依法依规实施职业禁入或从业限制”“依法依规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依法依规限制参加评优评先”“依法依规共享公示失信信息”“纳入重点监管范围”6类44项惩戒措施;出台《关于对恶意欠薪企业(个人)开展信用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依托省市信用一体化平台,实现恶意欠薪信息互联互通、全量公示、自主可查。法院规范信用惩戒行为,将信用惩戒聚焦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行为上,拓展曝光失信被执行人的渠道和创新曝光模式,实现依法惩戒、精准惩戒、有效惩戒。
6.信用业务协同嵌入监管全流程。杭州市以《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事项清单》为指引,将信用核查嵌入部门业务系统,形成面向政务领域的大数据信用监管服务,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实现信用业务协同。杭州市在29个部门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积分落户等42个事项中实现信用平台无形化应用,日均核查量超过5万次。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在官网对信用主体、信用等级进行公示。同时,在纳税、社会组织、农业农资、交通运输和食品餐饮等40个行业66个领域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行业信用评价作为行业表彰、“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频率的重要依据,实现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无处不在”。
7.全面深化诚信宣传教育。杭州市始终把打造“最讲信用的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美誉度的重要方面,开展了“诚信建设万里行”“行业诚信典型培树”“寻找身边诚信杭州人”等一系列诚信主题活动,打造“诚信巴士”,将社会信用体系融入城市治理、营商环境等方方面面。推动诚信文化理念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多形式、多渠道传播信用理念,诚实守信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持续推进信用杭州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深化《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的贯彻落实,在“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以标准化、数字化、场景化和品牌化,推动杭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将更多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信用措施逐步形成制度规范,完善各领域各环节信用措施,切实保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完善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信用信息平台作用,在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和市场主体权益的前提下,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例如,深化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推进全省推广的40个领域在我市落深落实;以“杭州市被确定为新一批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为契机,围绕“促进信用信息共享”的目标,建立专班联席会商机制,明确“统建一个信用数据集成驾驶舱”“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评价两端数据共享”以及“赋能文化领域N个信用经济场景”的“一舱两端N场景”的工作推进路径。
3.夯实信用体系建设底座基础。强化数据底座,制定信用信息数据归集补充目录,推进涉企公共信用数据全量全要素归集。畅通省、市有关信用数据回流,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托IRS系统归集政府合同履约、税务、电力、水务、燃气和五类行政信息等数据,为信用场景提供数据应用基础。对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现有应用和软硬件平台进行整合替代,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放,落实信息化创新工程建设要求,持续为市区两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信用服务。
4.强化惠民应用扩容拓展。推进“钱江分”提质扩容,推出更多好用管用的信用场景,拓展“信用+体育”“信用+文旅”“信用+交通”“信用+家政服务”等场景,提升市民信用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聚焦“信用+商圈”“信用+园区”“信用+街道”“信用+乡村”等,拓展“一部门一场景”“一区县一特色”案例矩阵。继续壮大城市信用分互认联盟,推进信用应用场景跨区域互认,助力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
5.信用改革赋能社会治理。信用建设主攻方向将精准聚焦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在重点领域以信用改革赋能社会治理。例如针对预付式消费维权难的顽疾,以信用风险为导向,探索“商家晾信用、平台给激励、消费获点赞”的预付式消费监管新模式;为破解招投标乱象,加强对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等行为打击力度,强化失信行为认定,对恶意欠薪主体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开展信用增值服务改革,推行“三书同达”制度,设立“信用修复”增值化服务窗口,推广“信用修复驿站”,优化信用修复服务。
6.着力推进信用监管提质增效。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信用“531X”工程,推进政府在风险预警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拓展信用应用,加快形成有效治理方式。结合《杭州市行业信用评价指引》,构建全市统筹、部门联动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推动信用监管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形成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监管机制。开展重点行业信用监管效能评估,实现行业信用监管效能持续优化。推进龙井茶溯源、电梯安全、建筑垃圾处置等领域的信用监管。对高频失信行为企业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的常态化治理工作。
7.强化诚信文化弘扬宣传。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诚信理念、弘扬诚信文化、褒扬诚信典型、曝光失信案例,开展市场主体信用承诺、诚信经营、放心消费主题实践活动。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质量月”重要节点持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诚信企业、诚信人物等诚信典型选树和推广。举办“诚信建设万里行”系列主题宣传,组织信用服务场景创新大赛等活动,以诚信文化高地打造新时代宜居天堂。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联系人:政策法规处 叶智
联系电话:8525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