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44/2023-1606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6-14

发布单位: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其他

杭州市发改委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8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6-12 16:04:50

来源: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您在市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打造“零碳智慧园区”,推动“双碳”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82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经信局、科技局单位会办,现答复如下: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载体,积极推动“零碳智慧园区”创建,对于我市落实“双碳”战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案提出的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相关建议正是园区绿色、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对我市有效达到减排、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将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认真吸收采纳提案建议,助力我市绿色园区和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积极推动零碳园区标准创建

我市在全面承接国家、省创建要求的基础上,在近期出台的碳达峰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要达到10个。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3个、市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4个,并探索创建零碳(近零碳)园区。目前市经信局牵头,积极开展零碳园区工厂创建及评价体系研究,针对现行零碳园区建设标准、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和绿色低碳工厂评价导则,邀请国家级、省级标准化专家以及新华三、海康威视等杭州企业与在杭高校,组织零碳园区评价标准体系研讨会,尽快研究形成市级零碳园区创建标准和评估办法,丰富我市零碳智慧园区实践,进一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围绕高质量建设五大产业生态圈,我市推行“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模式,组织实施2022年度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122项,配套资助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3项,其中白马湖实验室落地杭州高新区,实验室基地开工建设,首批建设的氢能储运技术、太阳能转化与催化、能源清洁低碳、电化学储能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等五个研究所也已经启动。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在技术创新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发挥在杭企业在光伏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全钒液流电池、甲醇、氢能等新能源前沿领域技术优势和应用储备,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在“科技招商”中突出亩均税收、亩均研发投入“双亩均”效益以及绿色发展等牵引性指标,通过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绿色低碳、新能源、碳吸收及固碳技术等方向,到2025年,建设20家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重点)研究院5家,鼓励园区内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力支持申报实施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建设国内领先的绿色技术创新集聚区。三是推广园区数字智能转型升级。迭代完善园区数智平台,以数字信息技术推动能源预算管理、碳减排管理等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例如,滨江区推广人工智能产业园建筑数智化节能技术,按照“先试点、后推广”思路,分批分类有序推进全区既有公共建筑轻量化数智化节能改造工作,到2025年,高新区目标累计完成节能改造30万方。

三、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建立多层级试点体系。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申报创建省级低碳示范县,在重点领域低碳持续开展试点示范,迭代评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总结提炼我市低碳建设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效。二是积极谋划零碳园区支持政策。将推进建设低(零)碳园区作为支撑信息技术、低碳技术、能源技术耦合应用的重要场景,明确园区、工厂配建新能源项目和开展节能改造作为评价认定零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的重要依据,探索对验收通过的省级以上零碳园区给予奖励。三是深度挖掘应用场景需求。加快培育一批示范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标杆场景,通过场景建设生动展现新能源技术产品,带动我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城市绿色低碳样板。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依托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储能行业协会、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等社会团体在知识交流、行业智库、资源协调方面的优势,形成产业技术孵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帮助在杭企业“立起来、走出去”,实现园区零碳智慧转型。

联系人:资环处  俞超

联系电话:85251880

打印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2489444/2023-16063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6-12 16:04

杭州市发改委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8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06-12 16:04

浏览次数:

您在市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打造“零碳智慧园区”,推动“双碳”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82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经信局、科技局单位会办,现答复如下: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载体,积极推动“零碳智慧园区”创建,对于我市落实“双碳”战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案提出的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相关建议正是园区绿色、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对我市有效达到减排、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将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认真吸收采纳提案建议,助力我市绿色园区和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积极推动零碳园区标准创建

我市在全面承接国家、省创建要求的基础上,在近期出台的碳达峰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要达到10个。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3个、市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4个,并探索创建零碳(近零碳)园区。目前市经信局牵头,积极开展零碳园区工厂创建及评价体系研究,针对现行零碳园区建设标准、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和绿色低碳工厂评价导则,邀请国家级、省级标准化专家以及新华三、海康威视等杭州企业与在杭高校,组织零碳园区评价标准体系研讨会,尽快研究形成市级零碳园区创建标准和评估办法,丰富我市零碳智慧园区实践,进一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围绕高质量建设五大产业生态圈,我市推行“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模式,组织实施2022年度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122项,配套资助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3项,其中白马湖实验室落地杭州高新区,实验室基地开工建设,首批建设的氢能储运技术、太阳能转化与催化、能源清洁低碳、电化学储能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等五个研究所也已经启动。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在技术创新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发挥在杭企业在光伏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全钒液流电池、甲醇、氢能等新能源前沿领域技术优势和应用储备,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在“科技招商”中突出亩均税收、亩均研发投入“双亩均”效益以及绿色发展等牵引性指标,通过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绿色低碳、新能源、碳吸收及固碳技术等方向,到2025年,建设20家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重点)研究院5家,鼓励园区内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力支持申报实施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建设国内领先的绿色技术创新集聚区。三是推广园区数字智能转型升级。迭代完善园区数智平台,以数字信息技术推动能源预算管理、碳减排管理等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例如,滨江区推广人工智能产业园建筑数智化节能技术,按照“先试点、后推广”思路,分批分类有序推进全区既有公共建筑轻量化数智化节能改造工作,到2025年,高新区目标累计完成节能改造30万方。

三、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建立多层级试点体系。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申报创建省级低碳示范县,在重点领域低碳持续开展试点示范,迭代评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总结提炼我市低碳建设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效。二是积极谋划零碳园区支持政策。将推进建设低(零)碳园区作为支撑信息技术、低碳技术、能源技术耦合应用的重要场景,明确园区、工厂配建新能源项目和开展节能改造作为评价认定零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的重要依据,探索对验收通过的省级以上零碳园区给予奖励。三是深度挖掘应用场景需求。加快培育一批示范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标杆场景,通过场景建设生动展现新能源技术产品,带动我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城市绿色低碳样板。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依托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储能行业协会、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等社会团体在知识交流、行业智库、资源协调方面的优势,形成产业技术孵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帮助在杭企业“立起来、走出去”,实现园区零碳智慧转型。

联系人:资环处  俞超

联系电话:8525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