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44/2011-1355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期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信息生成日期 2011-08-26

备注/文号

点击率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1-07-02 16:05:03

来源: 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前 

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在三大产业带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谋划和构筑一批产业集聚区,纳入省级战略层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重点培育。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和部署,组织编制《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基础条件、战略定位、发展路径与分期目标;落实空间布局、产业导向、平台建设、基础设施、生态建设、要素保障、近期开发计划与机制创新等重大内容。

规划涉及规划控制区、重点规划区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三个层次。规划控制区,即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和控制的区域,包括产业集聚区的重点规划区以及与产业集聚区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周边相关地区,涉及余杭的五常街道、仓前镇、闲林镇、余杭镇、中泰乡,临安的锦城、青山湖街道及横畈镇的部分地区,东至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南至余杭杭徽高速公路、临安自然山体一线,西至临安市锦城街道,北至中苕溪北塘楼村、杭长高速公路一线。重点规划区,即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启动区,包括余杭创新基地(含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区,下同)和青山湖科技城部分地区,规划面积为69.4平方公里。十二五建设区,十二五期间可供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开发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区块,规划面积为33.7平方公里。

规划依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期限为10年(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战略意义与基础条件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在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地区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作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建设将有力提升整个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在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地位。

2、有利于落实全省两创总战略和四大建设部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以科创为主基调,将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我省谋划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必将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3、有利于构筑全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推动浙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作为汇聚全省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智力密集区,将在重大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全省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中先行先试,成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示范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杭州在全省建设科技强省、创新型省份中的龙头、领跑和带头作用,有力支撑浙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4、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杭州是国家首批16个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将发挥先导引领作用,推动杭州加速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杭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二)有利条件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积极对接杭州主城产业发展,目前余杭创新基地已有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临安青山湖科技城引进了国家海洋二所、中国蓝星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等18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和杭氧、杭叉、杭机、杭重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带动了产业集聚区产业素质的迅速提升。2009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258.932.9,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形成了发展研究开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好基础。

2、科技资源相对富集。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邻接“985工程院校——浙江大学,具有相当强的科研综合实力,集中了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一大批高等院校,以及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杭州大学城和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等重要的科研资源集聚载体。

3、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东邻杭州主城、西安徽黄山、北接浙北苏南。杭徽高速公路、02省道、文一西路等多条交通干道和城市快速道路穿过,规划建设的杭州地铁3号线、5号线和杭长高速、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将进一步实现产业集聚区与杭州主城区的无缝连接,拉近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距离。

4、生态环境非常优美。发源于天目山麓的苕溪流经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全境,拥有浙西天目山山系、青山湖、南湖、五常闲林湿地,自然山水景观优美,生态人居环境优越。

5、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毗邻良渚文化发祥地,有双千年古镇老余杭和钱王故里衣锦镇(今锦城街道),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素称文化之乡,是人文荟萃之地。

(三)主要困难

一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地处苕溪上游,有水源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和重要湿地,生态环境较为敏感,防洪排涝压力较大,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城市发展任务繁重。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比较薄弱,近期大规模进行产业、城市开发以及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还有一定难度。三是产业集聚区涉及两个行政区,在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产业发展和布局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全省智力密集优势和生态人居环境优势,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及研发产业化,加快高校、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重点培育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长三角一流的研发创意基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孵化基地、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策源地。

以生态和谐为特色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和适应创新创业人才聚居生活要求,构筑生态宜居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培育发展教育、生态房产、健康服务、商业、休闲旅游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互促,成为宜居宜业的集聚区。

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集中体现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和谐创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开发建设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成为最具幸福感的集聚区。

(二)发展方针

1坚持创新先导。以创新要素集聚为前提,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引进省内外科研机构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先导作用。

2坚持高端发展。突出全省产业和科技制高点的地位,坚持把高端化作为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重点发展高端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产业。

3坚持生态为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产业集聚区开发的优先地位,坚持绿色、低碳的开发原则,突出生态建设体制创新和示范作用,构筑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4坚持设施先行。加快推进临余公路、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等重要平台载体的规划建设,强化土地、水、资金等要素保障,有力保障产业集聚区开发持续、顺畅推进。

5、坚持统分结合。在开发时序上,统一布置,分步实施;在空间布局上,统一规划,分片推进;在开发体制上,统筹招商,分区落实;在资源供给上,统筹调配,分别归口。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2015年,重点规划区建设初步成型,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联网、孵化器、教育培训等核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总部基地、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新兴产业等延伸产业培育取得较大突破,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产业集聚区创新引领作用初现成效,力争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经费(R&D)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力争提高到3%以上;集聚40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0个省级重点创新团队,8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万科技人才,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县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

——产业素质显著提高。知识型产业成为产业发展重要力量,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电子商务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休闲疗养基地。

——生态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苕溪水源保护地水质达到二类标准,区域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小于8立方米和1千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0%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约2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

2、远期目标

力争到2020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开发基本完成,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辐射带动广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功能优、人居环境美的大都市新区,成为带动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总体构架与功能布局

(一)开发原则

1、区域轴向开发。以文一西路临余公路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为发展主轴,东西大道、大园路等为次轴,先行规划布局好交通、能源、给排水、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合理构筑生态和景观空间,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

2、功能特色开发。根据特点条件,科学规划各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和产业发展导向,引导项目准入和实施空间管制,形成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开发格局。

3、分期滚动开发。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土地和税收的滚动投入,形成区域开发建设和企业项目入驻的有机联动,确保资金有效平衡。

4、项目带动开发。重点突出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院名校和龙头项目,带动相关的产业链配套,快速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总体开发结构

根据空间开发条件,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将形成一轴两基地三带八区的空间开发结构。

1、构筑一个发展主轴

以文一西路临余公路和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为发展主轴。依托交通主干线,沿线合理规划布局科技教育、创业服务等功能载体,形成高质量、高密度的人才流和科技流,带动产业集聚区产业高水平发展。

2、建设两大创新基地

余杭创新基地。东至绕城高速,南至杭徽高速,西至南湖西路塔山东路,北至规划的杭长高速公路,涉及五常街道、仓前镇、闲林镇、余杭镇和中泰乡部分地区。以高等教育、高尚居住等为基础,重点发展研发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体现地方丰富人文内涵、适宜科技创新与人类居住、具有灵动艺术气质的城市示范区。

青山湖科技城。东至余杭地界,南至自然山体,西至锦城街道,北至中苕溪北塘楼村。以集聚国内一流科研机构为导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汇集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集高品质生活和工作环境于一体的科技新城。

3、营造三条生态绿带

苕溪沿岸生态带。包括青山湖、南湖水域及周边,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建设要求,突出水源地保护,加强河道防护林、湖滨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高尚住宅。

湿地生态带。主要集中在余杭创新基地,将五常湿地、闲林湿地向周边区域延伸,形成字形的湿地带,保留原有的湿地水域系统,保护原有的生态物种系统,以生态的自我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严格控制湿地生态带内的建设开发行为,少量适度开发旅游休闲设施。

山地生态带。主要集中在青山湖科技城的浙西天目山山系的双林山东大山一线,并延伸到余杭西部山区,以水源涵养、森林生态保育为主,兼少量适度开展山地生态旅游及农林复合经营。

4、合理开发八类功能区。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资源和空间条件,将产业集聚区划分为高教研发功能区、孵化服务功能区、总部金融功能区、研发产业化功能区、城市配套功能区、生活居住功能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八类功能区,根据主导功能合理开发利用。

(三)功能布局

1、高教研发功能区

高教研发功能区是以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育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开展研发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依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省委党校等规划建设一个以发展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教研发功能区(A1),临安依托众多科研机构集聚规划建设一个以科研机构创新为主的高教研发功能区(A2)。

2、孵化服务功能区

孵化服务功能区是以完善创业服务功能,集聚科技研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创新型企业发展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依托高等教育、和睦水乡和城市配套优势,规划建设一个孵化服务功能区(B1)。

3、总部金融功能区

总部金融功能区是以发展科技金融,培育创新型企业总部基地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和临安分别依托南湖、青山湖优越的生态人居环境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各自规划建设一个,共二个总部金融功能区(C1C2)。

4、研发产业化功能区

研发产业化功能区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依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临安分别根据科技依托、发展空间和配套条件,各规划建设二个,共四个研发产业化功能区(D1D2D3D4)。

5、城市配套功能区

城市配套功能区是以为产业发展活动提供商务、商贸等相关配套服务,兼顾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为主的建设区域,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生活居住要求和现有城镇发展态势规划设立。余杭围绕创新服务、湿地休闲旅游和服务居住生活,规划建设四个城市配套功能区(E1E2E3E4);临安围绕科技研发服务和中心城市拓展,规划建设二个城市配套功能区(E5E6)。

6、生活居住功能区

生活居住功能区是以高尚生态居住发展为主的建设区域,是产业集聚区发挥人居生态环境优秀,吸引创业人才高水平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余杭重点围绕湿地、南湖等开发高尚住宅和农居安置点布局规划建设三个生活居住功能区(F1F2F3);临安重点围绕青山湖及沿岸山地开发高尚住宅规划建设两个生活居住功能区(F4F5)。

7、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是产业集聚区生态涵养的主要空间,主要集中在苕溪沿岸生态带(包括青山湖、南湖水域)、余杭字形湿地生态带和临安双林山东大山一带山地生态带,以及高教研发功能区、孵化服务功能区、总部金融功能区、研发产业化功能区、城市配套功能区、生活居住功能区之间的区域(G)。生态功能区要严格保护,加强林地征占管理,禁止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严格保护天然林地;绿色农业开发要注重生态功能,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在不影响生态功能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8、预留发展区

预留发展区是产业集聚区未来远景拓展的空间,规划期内暂不进行开发,以维持现状为主,有限度地发展绿色农业,严控二类工业、禁止三类工业。余杭在宣杭铁路北侧区域设置一个预留发展区(H1),远景考虑主要发展高教研发、研发产业化、城市配套、生态保护等功能。

四、十二五开发建设重点

(一)重点规划区

重点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启动区,其主体部分是十二五时期可开发建设的区块,包括部分已用地和

生态用地。

按照重点规划区设置要求,结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空间开发实际,本次规划选择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的部分区域列入重点规划区范围,总面积69.4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

余杭创新基地重点规划区。规划面积39.4平方公里。分为两个片区,即仓前余杭南湖片区和五常片区,规划面积分别为37.6平方公里、1.8平方公里。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规划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分为三个片区,即青山胜联片区、锦城片区和横畈片区,规划面积分别为12.7平方公里、3.9平方公里和13.4平方公里。

(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是十二五期间按可提供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发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而确定的开发建设区块,是近期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块。根据十二五期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要求和土地利用条件,在重点规划区内设置十个区块作为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块,规划面积33.7平方公里。其中,余杭创新基地十二五开发建设区有六个区块,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青山湖科技城十二五开发建设区有四个区块,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

1、余杭创新基地

高等教育区块。东至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铁路,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推进杭州师范大学建设,与周边省委党校、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发展集大学生创业实训、创业中心、研发中心、科研办公等多种功能的大学研发综合体;结合地铁5号线上盖物业完善商务、生活配套设施,从单一教学型高教园区转向教学应用型、研究型高教园区,成为科创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密集区。

高层次人才创新区块。东至绕城高速公路,南至文一西路,西至绿汀路,北至余杭塘河,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依托周边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教科研基础平台,积极贯彻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主要针对新型电子信息、软件与创意、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装备、服务与中介平台等领域创新创业,合理布局孵化器、公共试验室、集中小型车间等功能载体,建立产业化项目补助和投融资支持以及人才服务等政策体系,完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舒适、便利、宜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成为高层次知识产业孵化区。

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区块。沿文一西路南北两侧,东至常二路,南至水乡北路,西至绿汀路,北至红卫北路,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依托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电子科技园等企业专业化园区,大力集聚电子商务相关的研发、客服、网站运营、销售、培训等机构,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业成长;依托电子商务服务,积极发展以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物联网产业;依托智力资源优势和湿地人文、景观环境优势,发展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关注业务流程服务产业和知识流程服务,发展与之配套的研发技术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中介服务等,培育具有显著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服务外包。

南湖总部金融区块。东至南湖东路,南至杭徽高速公路,西至南湖西路,北至南湖北路,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一是依托交通、景观和人居环境优势,临湖设立高低错落有致的总部大楼,重点引进创新型企业总部进驻,并规划建设一批独栋式企业总部办公楼宇,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基地。二是围绕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区;同时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后台中心的运营需要,规划建设金融业公共后台服务基地,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业务总部,培育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

研发产业化区块。东至东西大道,南至余杭塘河,西至南苕溪,北至15省道,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与周边高等教育区块、高层次人才创新区块等开发建设联动,积极孵化和引进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逐步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制造业,禁止二、三类项目进入。

创新基地配套服务中心区块。东至绿汀路,南至荆余路

常路,西至城东路,北至水乡北路文一西路,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围绕创新创业服务,设置行政办公、商务办公、文化、大型商业等功能,提高人口集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集居住、商业、金融、休闲、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区。

2青山湖科技城

科技研发区块。东至余杭交界处,南至纬十七路,西至经六路,北至胜联大山脚,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以省属科研机构进驻为基础,按照低碳、生态、科技的设计理念,构筑较为完善的研发、中试、企业孵化等服务体系,集聚国内外一流和研发机构和大企业研发中心,汇集国内外尖端研发人才,培育我省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区。

总部商务区块。东至规划的月洞门路,南至青山湖岸,西至规划的景兴路,北至阿陆大山南侧,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依托临安市区,服务科技研发区块发展,以突出的生态环境和为产业提供高端配套服务为发展特色,有效整合多种功能,重点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中介咨询、商务休闲等产业,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研发产业化区块。东至余杭径山镇交界处,南至横畈工业功

能区8号线,西至青山湖科技城西界,北至中苕溪,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按照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的要求,主要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及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与临安经济开发区联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城配套服务区块。东至大园路,南至天柱街,西至经六路,北至纬十七路,规划范围面积2.0平方公里。结合余临轻轨青山站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超市、商务型酒店、体育馆和医院,在南苕溪以北规划建设媒体中心、会展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设施,与科技研发区块功能相互协调。

4—1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块一览表

序号

开发建设

区块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置

开发导向

余杭创新基地

1

高等教育区块

1.5

东至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铁路

建设教学应用型、研究型高教园区

2

高层次人才创新区块

4.7

东至绕城高速公路,南至文一西路,西至绿汀路,北至余杭塘河

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器,开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

3

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区块

4.9

沿文一西路南北两侧,东至常二路,南至水乡北路,西至绿汀路,北至红卫北路

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联网、服务外包等

4

南湖总部金融区块

2.3

东至南湖东路,南至杭徽高速公路,西至南湖西路,北至南湖北路

总部基地、创新型金融、金融业公共后台服务基地等

5

研发产业化区块

1.5

东至东西大道,南至余杭塘河,西至南苕溪,北至15省道

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创新基地配套服务中心区块

4.3

东至绿汀路,南至荆余路余常路,西至城东路,北至水乡北路文一西路

高端商务服务、金融、商业、健康服务、生活居住等

青山湖科技城

7

研发区块

5.3

东至余杭交界处,南至纬十七路,西至经六路,北至胜联大山脚

构筑研发、中试、企业孵化器等服务体系,推进科技研究与开发

8

总部商务区块

2.8

东至月洞门路,南至青山湖岸,西至景兴路,北至阿陆大山南侧区块开发

总部基地、高端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休闲旅游等

9

研发产业化区块

4.4

东至径山镇交界处,南至横畈工业功能区8号线,西至青山湖科技城西界,北至中苕溪

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0

科技城配套服务区块

2.0

东至大园路,南至天柱街,西至经六路,北至纬十七路

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商业、健康服务、生活居住等

五、产业发展导向

(一)核心产业:知识型产业

充分发挥全省智力密集区优势和优越生态人居环境优势,集聚高端人才,重点发展知识型产业,成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成全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

1、研究与开发。以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快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实验室、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质量认证、综合培训等高层次服务功能,构筑研发服务发展的综合环境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上海、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技术和人才合作,引进建立分院分所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中心,增强研发力量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研发产业基地。

2、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电子商务门户、专业化信息交换平台等为特色的网络增值服务业,构建商贸服务网上分销和技术开发体系,强化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建设,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完善电子商务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发展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接入技术,鼓励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产品研制,加强互联速通;加快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和标准规范等支撑体系建设成为国内重要并有世界影响的电子商务基地。

3、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立足杭州人才、文化、生态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装备制造、电子通信、纺织服装、轻工业等领域作为工业设计发展重点,加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工业设计机构、人才、资金及工业设计相关资源,培育创新能力强、设计成果产业化绩效明显、为国内外著名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的骨干型示范机构;促进工业设计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进入现代传媒、艺术品创作与经营、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领域,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4、服务外包。着力推动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的发展,重点突破金融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托管应用管理外包,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制作、电信运营服务外包,培育医药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成为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

5、物联网。充分利用杭州物联网产业先发优势,构建物联网科技研发、网络信息服务及系统集成、先进传感设备及核心元器件制造等物联网产学研用产业体系;整合有线宽带网、有线数字电视网、视频监控网以及无线城市网,培育物联网网络综合业务运营商,发展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物联网增值服务成为杭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6、孵化器。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立综合或专业孵化器,优化软硬件设施环境,扩大孵化器规模,逐步实现孵化产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把孵化器作为创业创新的核心平台,整合创业投资管理、融资服务、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等创业全过程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质量,并形成规模化发展的孵化器群。

7、教育培训。继续大力引进知名大学,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围绕促进创新创业要求,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设置,重点培育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发展在职培训和职业培训,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劳动者提高技能素质的需要,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坚实的平台,努力建设集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培训基地。

(二)延展产业

围绕知识型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总部基地、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延伸形成的新兴产业。

1、总部基地。依托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优势,在南湖、青山湖临近区域规划总部经济发展区块,以集聚科技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为重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高品位的总部楼宇群,着力营造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与商务活动的优越空间,尽快形成区域性商务中心氛围,力争吸引杭州、省级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地区营运总部进驻,形成科技型企业总部聚集基地,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2、高端商务服务。以外引内育为主要途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务服务领域,积极培育从事法律、咨询、策划、知识产权、评估、风险投资、技术经纪、科技交流与推广、成果展示等服务机构。引导一般性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推动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做优做强,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综合化、服务国际化的商务服务体系。

3、金融服务。高度重视创新类金融机构发展,合理规划建设创新类金融机构集聚区块,吸引杭州和上海的创新类金融机构落户,形成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相匹配的创新类金融机构集聚,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创新服务。规划建设金融公共支撑服务基地,积极发展承接周边地区金融中心的中后台服务产业。

4、健康服务。以保障科技人才和创业者健康需求为导向,服务于长三角高端保健市场,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深度挖掘环境调理、运动体验、餐饮药膳、温泉水疗等传统养生文化,以环青山湖区块和南湖区块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健康保健休闲中心。健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远程会诊、网上咨询问诊等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5、新兴产业。依托智力密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为主要领域,积极引进科技型企业成果产业化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投资,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少排节地型产品,成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

(三)配套产业

1、商业。以文一西路沿线的余杭镇区和青山湖街道为主要区块,重点建设若干大型购物中心,集聚各具特色的高端品牌专卖店,辅之于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集中成为融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消费区,打造覆盖产业集聚区的商业中心。结合居住区发展以大型超市为核心,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等网点为补充的社区商业,逐步完善社区商业网络。积极推广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广泛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现代电子网络技术。

2、生态房产。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以生态化、低碳化、低密度为导向,适度开发生态住区和低碳住宅与办公楼宇。积极推广应用低碳、节能、环保的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完善居住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生态宜居走廊,使住区与山水美景有机融合。建设适合年轻大学生、创业者居住生活的创业型公寓和保障房,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

3、休闲旅游。抓住杭州实施旅游西进、交通西进的战略机遇,立足湖、溪、山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五常闲林湿地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基点,以水乡文化、农耕文化、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体验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会议度假、民俗风情等功能的国家湿地公园。南湖以秀美的山水环境为载体,以动感参与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康体养生、水上运动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青山湖以山水生态、天然氧吧为特色,建设集会议度假、休闲康体、水上运动等功能的休闲度假区。加快区域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整合酒店、会展、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延伸产业链,形成大旅游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上海杭州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重要组成。

4、绿色农业。现有基本农田,作为生态屏障重要构成部分,逐步向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方向发展,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化基地;作为开发备用地,未来将转变农业用地功能,要控制农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当发展设施农业。依托山林地积极发展无公害栽培、养殖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

(四)产业准入

1、产业准入要求

进入产业集聚区项目,要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

工业用地单位投资强度:每亩投资不低于350万元人民币。

产出效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7万元/人;金融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0万元/人;商务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万元/人;商贸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万元/人;房地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0万元/人;绿色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万元/人;工业项目在投产后的第一个完整生产年度内投入产出比应达到12以上。

能耗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严格节能准入条件,项目主要产品能耗或综合能耗水平必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污染物排放强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等,产业项目废水、废气、固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污染物排放综合标准及行业标准、清洁生产标准;以技术经济可行为依据,以行业先进治污水平及技术为要求,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排水实行雨污分流;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和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要求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气排放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新扩改二级标准。

生产安全:严格执行安全准入政策,产业项目需进行安全论证,要求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限制禁止产业类型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限制发展产业和禁止发展产业的规定。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条件,严格控制二类工业,禁止发展三类工业。对现有区域内技术档次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比较大的落后生产能力,要实施限期淘汰或搬迁。

余杭创新基地。要限制有色金属压轧、炭素制品制造、水泥产品制造、沥青纸胎油毡制造、混凝土制造、矿岩破碎机制造、挖掘机制造、叉车制造、牙膏制造、工业锅炉制造、低端电线电缆制造、缝纫机制造、自行车制造、易拉罐制造等项目发展,逐步调整淘汰;禁止农药制造、聚乙烯产品制造、挥发性化工产品制造、起重机制造、电火花成型机床制造、消防产品制造、火柴制造、造纸类、酿造、高能耗印刷产品制造、电镀、电路板腐蚀等项目

青山湖科技城。要禁止电镀、电路板腐蚀、金属表面处理、制革、蓄电池、化学原料药、生物发酵制药、化肥、农药、危险品仓库、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工业废物处置、造纸类、酿造等项目。

六、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

(一)优化城镇布局

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开发框架和功能区布局,结合余杭区、临安市的城市功能提升要求,产业集聚区形成两核三点的城镇布局。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设完成后,产业集聚区可形成约60万人的居住规模。

两核即余杭创新基地中心区和青山湖科技城青山中心区。余杭创新基地中心区集聚商务办公、大型商业、展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功能,吸纳主城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产业转移,建设综合型创新创业城市新区,融入杭州城西创新创业和高级商住圈;青山湖科技城青山中心区,配套完善大型商业、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会展等功能,主要接纳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和临安经济开发区人口集聚。

三点即支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般街道和镇区。余杭五常

街道作为整个城西居住片区的重要商业配套中心,以商业、文化

娱乐等功能为主。余杭仓前镇区加快发展文化、体育、教育、医

疗等区域生活服务功能,承接周边产业发展形成的人口集聚。临安城东新区作为临安中心城市的拓展,主要接纳中心城市和锦城区块人口集聚。

(二)城镇建设导向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的城镇建设区域的发展,主要围绕人口集聚、公共服务和商业居住等主要功能展开。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切实转变以往传统的城镇建设和管理模式,按照打造现代城市社区的要求和标准,高标准规划和建设;要重视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建设,逐步完善社区级基础商业、服务体系,积极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

按照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加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的城镇建设区域与杭州主城、余杭区和临安市中心城区的有机分工合作。加快主要道路网络的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杭州主城城市功能向产业集聚区的延伸,更好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体系中。

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灾害防治以及公共服务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要求,坚持设施先行、整体配套、滚动实施、共建共享的原则,超前布局实施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逐步构建综合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环保、防

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体等公共设施网络。

(一)道路交通网络

以构建外接内连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统筹各功能区之间主干路的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道路交通网络。

1、对外交通通道

建设文一西路临余公路东西向快速路。规划的临余公路,东起文一西路,西至临安主城区,在现状临余公路基础上拓宽至24.5米(34米创新基地段),其线位应纳入杭州二绕三纵五横快速路网体系。

加快推进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规划建设。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长约50公里,途径青山湖科技城、余杭创新基地,与文一西路临余公路共同构筑产业集聚区融入杭州大都市的发展主轴,要尽快规划建设。

加快推进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杭长高速公路、长西线及支线建设。

2、内部路网

余杭创新基地。区内主要道路于2009年已开工建设,并初步形成三横六纵道路网,三横为文一西路、文二西路、海曙路,六纵为荆长大道、常二路、高教路、良睦路、绿汀路、东西大道。目前主干道除常二路、良睦路外均已贯通,规划期内将

进一步完善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临余公路的拓宽与对接工程,进一步完善青山湖科技城的道路网,加快大园路、经六路、纬二路、纬九路、纬十四路、纬十七路等道路建设,重点推进东大山隧道的规划与实施建设,加强青山湖街道、科技城核心区与横畈组团等区块间交通连接。

(二)市政公用设施

按照城市规划标准,各区块市政公用设施结合各级公共服务中心进行配套。余杭创新基地市政公用设施主要分布在南北向的生态轴线和文一路交叉的余杭创新基地中心区;青山湖科技城按照新城组团社区三级网络配套,市政公用设施主要分布在青山中心区和城东新城两大片区。

行政办公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规划布置在文一路以南、湿地生态带北侧、南北向生态轴线的南端,作为整个余杭创新基地的行政中心。青山湖科技城内按照城市级组团级布局原则,主要行政中心布置在青山中心区。

文化娱乐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布置于文一西路以南、绿汀路以东以及留祥路延伸段以北、绿汀路以东区域。青山湖科技城内主要布局在青山中心区。

体育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组团级体育中心规划布置于文一西路与东西大道交叉口西南。青山湖科技城内主要布局在青山中心区,并结合文化休闲、教育与研发等产业,在滨湖地区布局部分体育设施。此外,在各乡镇结合城镇中心布置适当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拥有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乡镇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适应高层次人才集聚生活配套,规划在良睦路以东、海曙路以南、红卫北路以北,按照国际化标准管理模式建设综合性国际医疗中心,作为余杭组团中心医院。青山湖科技城拥有临安市人民医院,各镇、村都有就医点。在提升组团级、社区级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水平基础上,在青山中心区规划建设一所三乙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

教育科研设施。依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农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院校及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办学或者吸引社会资本自主办学等形式,引进发展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机构。结合大型住区建设,引进设立一批中小学名校,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布局,满足大量高层次人才居住生活需要。

(三)能源与信息设施

根据区块开发要求,有序开展余杭大陆变、全丰变、永福变、油车变、全丰变、桃源变和临安雅观变、石临变、锦城变、青山变、岗阳变、泉口变等工程建设,率先开展电网智能化试点,建成各级电网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电网;积极争取西气东输天然气、川气东输天然气、东海气田天然气资源,强化区域内中压输气干管、配气管网及各级调压站建设,完善储备和扩大供应范围,形成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燃气系统,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统筹产业集聚区内信息网络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在文一西路延伸段南侧新建市话程控交换局,率先形成连接余杭、临安地区的骨干传输网;逐步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构筑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水利防洪与防灾减灾设施

统筹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水资源配置、给排水和环境保护设施网的建设布局,加快现有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构建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网;加快青山湖水域整治和保护工作,合理布局和建设苕溪、青山湖、南湖、湿地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产业集聚区各功能区块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和生产经营创造条件。按照统一设防,分区排涝的原则,统筹区内标准河岸防护林以及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河流堤防建设,对重点防洪地块采取全面抬高地面处理办法,加强防洪排涝设施配套。根据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防御东苕溪洪水标准为20~100年一遇,其中东苕溪右岸西险大塘为100年一遇,右岸老余杭以上为50年内一遇,左岸为20年一遇;规划区域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农业保留区和湿地为20年一遇,产业园区、居住地、高教园区为50年一遇;规划区域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当天排出不受淹;农业保留区和湿地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当天排至耐淹水深。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制定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人防、医疗等灾害救助设施建设,健全各级生命线工程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信息情报系统。在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遭受的灾害及其影响程度,在用地布局规划中避开灾害易发地区,合理选择和调整建设用地,实现总体规划的防灾合理化,优化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性能。

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生态敏感性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有机联系的原则,加强污染物防治,协调处理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矿山整治、污染企业搬迁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落实国家对太湖流域污染防治措施的各项要求,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一)完善生态安全网架

以保育生态系统、净化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依托区域内现状水系、山体和道路,规划构建三条生态廊道,一是滨水生态景观带,主要为苕溪、青山湖、南湖、湿地水系区域,主干水系及周边绿地应保留30~60米的宽度,其他支流水系应保留15米以上的缓冲宽度。二是山区生态防护带,主要是分布于海拔500以上,坡度25度以上的青山湖北面、南面山区,以水土保护功能为主,重点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植被恢复。三是沿路绿化隔离带,主要为文一西路、临余公路、东西大道、长西线、彭浦线等主干道两侧建设沿路绿化隔离带。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由水系、山体、道路绿化带构成的兼备生态保育与休闲观光功能的区域生态安全主网架。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按照《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污水排放口,已有的污水排放口应限期拆除,严格控制休闲旅游的规模;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和饮用水储备体系,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河流、湖库、湿地生态。强化对青山湖、南湖、五常闲林湿地、甘岭水库、里湖塘水库、外大坞水库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开展苕溪水污染跨区域联合治理,加大对南湖泄洪区与苕溪河网的整治开发力度;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在现有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和余杭污水处理厂基础上,新规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北污水处理厂和杭州城西污水处理厂,并逐步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搬迁青山湖、南湖、湿地等周边污染企业。保留足水域面积。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规划水域,禁止占用重要行洪排涝通道。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根据太湖流域总体治理目标和对流域内各水域水质的要求,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基础,制订比现行国家标准更加严格和可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控制COD、氨氮、总磷和总氮;严格限制排入城市下水道的工业废水中难降解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适当提高工业企业废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标准。到2020年,实现城镇污水100%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苕溪水源保护区达到二类标准,其他水系达到三类标准。

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推行以电、气等清洁能源取代高污染燃料工作。重视工业企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削减,全面实施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到2020年,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区和宣杭铁路以北的预留发展区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其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机动车年审排气污染同步检测率达到100%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逐步建立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系统,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利用,处置利用率大于90%。完善对工业废弃物的管理措施,规范危险废弃物的运输、处置等行为,全面实行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制度、转移联单报告制度。加快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重视开展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认真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基于环境承载能力,对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对策措施。近期,尤其要加快对产业集聚区十二五重点开发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已经完成规划环评的区块,督促其严格落实环评审查意见要求,及时完成整治任务。

九、科技人才支撑

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制定和实施聚才引智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强化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科技人才支撑。

(一)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以青山湖科技城高教研发功能区和余杭创新基地高教研发功能区为布局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完善中试、检测、技术咨询和推广等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教育部

等在产业集聚区设立新的科研分支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

(二)建设创业孵化载体

加快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等大型创业孵化园区建设,支持发展淘宝城伙伴孵化中心、恒生电子科技园等一批企业专业孵化器,加强临安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创业孵化示范区。

(三)实施聚才引智计划

制定和实施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聚才引智计划,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以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科研骨干人员和专业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引进集聚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产业集聚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物联网等领域的专业培训机构。

(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研究制定符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快人才公寓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加紧制定合理的人才专用限价房政策,形成具备吸引力的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住房供应体系。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津贴、出入境管理

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推进科创产业集聚区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探索多种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研发资源,在电子商务、物联网、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和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研究院、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创新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向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转让,或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项目。探索教师、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科技成果评定与支持企业发展挂钩的机制,探索教师、科技人员自由创业和企业高层次人员进校兼职的机制。

十、资源要素保障

(一)土地

1、土地利用现状

重点规划区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面积20.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4%。未利用地面积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农用地面积4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4%;其中耕地面积2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6%;基本农田面积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

10—1  重点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表

总面积

km2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基本农田

69.4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204

29.4

46.8

67.4

21.9

31.6

2.5

3.6

2.2

3.2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3%。未利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农用地面积2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6%;其中耕地面积1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8%;区内无基本农田。

10—2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表

总面积

km2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基本农田

33.7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10.2

30.3

22.1

65.6

12.4

36.8

0

0

1.4

4.2

2、用地需求分析

根据本次规划的用地方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为33.7平方公里,与《杭州市余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符合率为100%

目前虽然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内已解决10.2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指标,但仍有22.1平方公里的指标缺口。

3、土地保障方案

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内建设项目,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空间布局基础上,服从土地规划已经预留的发展空间,选址在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范围内,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确保重点规划区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内拟占用耕地,在全市范围进行用地的平衡。鼓励产业集聚区合理开发低丘缓坡区,以减少占用平原地区的耕地;同时要协调低丘缓坡区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产业建设间的关系,通过工程措施、生态措施防治地质灾害。

杭州市本级、余杭区、临安市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中,进一步向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倾斜。十二五期间,全市向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提供建设用地指标15平方公里。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积极利用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土地支持政策,争取产业集聚区专项指标,十二五期间帮助解决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产业集聚区内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市防洪以及省级科研机构入驻项目等,争取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预留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专项指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严格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从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转而未供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建立集约用地考核机制;对现有城镇、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内的企业,大力推行零增地技改、零增地招商;积极引导新上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和闲置土地,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限期开发、项目置换、无偿收回、督促企业按期开工和追加投资等形式加快盘活土地;在科学规划和适度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优先利用低丘缓坡区的园地、林地,少占平原地区的耕地,降低集聚区人均城市用地标准;争取把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二)水资源

1、用水量需求预测

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单位用地面积用水量标准,预计产业集聚区最高日用水量约为50万立方米/日,其中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最高日用水量分别约为35万立方米/日、15万立方米/日。2015年产业集聚区最高日用水量约为30万立方米/日,其中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最高日用水量分别约为20万立方米/日、10万立方米/日。

2、水资源保障方案

余杭创新基地。衔接杭州市的给水管网,与杭州主城区一体供水。

青山湖科技城。近期由临安第二水厂供水,待规划青山水厂实施后,由新建青山水厂供水。规划青山水厂规模近期为10万立方米/日,远期为20万立方米/日,可满足青山湖科技城供水需求。

(三)电力

1、用电需求预测

电力负荷主要有居住、公共设施、工业、市政、道路交通等。采用负荷密度指标法进行负荷测算,并考虑节能措施对负荷预测结果的影响,预测产业集聚区电力负荷将达到142kW,其中2015年电力负荷将达到120kW

2、保障方案

余杭创新基地的主要电源引自500kV瓶窑变,创新基地内及附近现状有一座220kV变电所(杭州变)和二座110kV变电所(仓前变及余杭变)。根据《杭州市余杭区电力工程专项规划》,在本区块内拟新建2220kV变电所(大陆变及全丰变,装机容量均为3×240MVA)和4110kV 变电所(永福变、油车变、全丰变和桃源变,装机容量为3×50MVA)。

青山湖科技城通过完成110千伏胜联、市坞、江家等输变电工程及完成110千伏雅观变、锦城变、石临变、胜联变、龙岗变等扩建工程来达到负荷容量。

(四)环境容量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方案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变化趋势,到2015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000吨以内;二氧化硫(SO2)控制在2800吨以内;氨氮(NH3-N)控制在700吨以内。

2、保障方案

严格控制产业项目污染排放。认真贯彻产业集聚区主推知识型产业发展的导向,从项目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准入标准对新增项目进行审批,禁止高污染、高消耗项目在集聚区内布局。对现有的落后产能和效率低下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治等措施,限期进行整顿。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深入推进禁燃区工作,推广应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燃煤锅炉脱硫设施改造,强化餐饮业油烟废气的控制和管理;落实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积极开展生活污染物管理和控制。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规模场污染治理、植保统防统治、畜禽禁养等工作力度,保护和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五)资金保障

1、资金需求预测

十二五时期,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将达到250亿元,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

2、保障方案

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要加大对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返还产业集聚区内所产生的地方财政收入市、县(市、区)留成部分和土地出让金。建立单独运作的产业集聚区财税管理体制,实行共同投入、统一管理、比例分享、分别入库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市、县(市、区)的积极性。

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临安科创基地、余杭创新基地设立相互协调、单独运营的开发建设主体,并鼓励其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和开展项目信托。利用银团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和运用BTBOTTOT等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产业集聚区涉及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奖励和补助。统筹安排使用省财政奖补资金。

十一、体制机制保障

(一)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

设立统一领导体系。建立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余杭区和临安市主要领导、发改、经委、建设、规划、国土、环保等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研究决定和协调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并对产业集聚区两基地建设进行统一考核。成立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实行正厅级高配,并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余杭创新基地管委会和青山湖科技城主要领导任副主任。

推进统一协调管理。加强统一规划,由领导小组全面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一配置落实产业集聚区内的土地要素指标、基本农田布局和耕地占补平衡,组织编制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做好规划之间的引导、协调和衔接工作。统筹安排产业集聚区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做好跨行政区域的基础设施衔接,协调好相应建设费用的分头落实,确保共建共享。实行统筹招商和分别招商相结合的招商体制,统一整合各区的税费、用地等方面的招商政策标准,对外统一使用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名称,统筹使用产业集聚区的品牌形象,共同组团参加大型招商活动;余杭、临安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别开展招商。

完善统一配套设施。由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组织开展集聚区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各区的联动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确保共建共享。由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统筹协调产业集聚区与杭州主城及周边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健全、布局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二)创新产业集聚区开发管理模式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开发建设与行政管理相一致、建设主体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处理好余杭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与具体产业功能区、乡镇、街道之间的关系,实行管委会与乡镇、街道合署,领导交叉任职等多种管理模式,探索撤镇建街、以城带街的委托管理机制。

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参照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权限,对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的各开发建设管理主体授予区(县、市)审批和办事服务权限。规划、国土、建设、工商、环保等部门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局,授予区(县、市)级权限,承担相应职能。

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统分结合、单独结算的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财政管理体制,上级财政返还和补助资金先统一进入专户,再按实际比例定期返还各开发建设主体。规划范围外的主城区政府引导重大项目搬迁布局在集聚区内可享受一定的税费分成,并可列入绩效考核。

(三)统筹推进区块开发和项目建设

统筹开发建设机制。按照自我筹资、自我建设、自我运营、自我还贷的模式,在余杭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各自设立开发建设和投资公司,负责各自范围内的土地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项目的运营,确保各自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按照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余杭、临安各区块确定各自的阶段目标、建设任务、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联动建设。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对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功能培育具有重大作用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政策,经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后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对省、市、区(县、市)三级重点项目,实行联络员制度,并在要素保障、项目报批等方面予以倾斜。

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组织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在财政税收、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取得政策支持。



打印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2489444/2011-13559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07-02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02 16:05

浏览次数:

前 

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在三大产业带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谋划和构筑一批产业集聚区,纳入省级战略层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重点培育。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和部署,组织编制《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基础条件、战略定位、发展路径与分期目标;落实空间布局、产业导向、平台建设、基础设施、生态建设、要素保障、近期开发计划与机制创新等重大内容。

规划涉及规划控制区、重点规划区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三个层次。规划控制区,即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和控制的区域,包括产业集聚区的重点规划区以及与产业集聚区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周边相关地区,涉及余杭的五常街道、仓前镇、闲林镇、余杭镇、中泰乡,临安的锦城、青山湖街道及横畈镇的部分地区,东至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南至余杭杭徽高速公路、临安自然山体一线,西至临安市锦城街道,北至中苕溪北塘楼村、杭长高速公路一线。重点规划区,即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启动区,包括余杭创新基地(含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区,下同)和青山湖科技城部分地区,规划面积为69.4平方公里。十二五建设区,十二五期间可供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开发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区块,规划面积为33.7平方公里。

规划依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期限为10年(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战略意义与基础条件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在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地区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作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建设将有力提升整个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在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地位。

2、有利于落实全省两创总战略和四大建设部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以科创为主基调,将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我省谋划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必将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3、有利于构筑全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推动浙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作为汇聚全省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智力密集区,将在重大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全省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中先行先试,成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示范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杭州在全省建设科技强省、创新型省份中的龙头、领跑和带头作用,有力支撑浙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4、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杭州是国家首批16个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将发挥先导引领作用,推动杭州加速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杭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二)有利条件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积极对接杭州主城产业发展,目前余杭创新基地已有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临安青山湖科技城引进了国家海洋二所、中国蓝星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等18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和杭氧、杭叉、杭机、杭重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带动了产业集聚区产业素质的迅速提升。2009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258.932.9,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形成了发展研究开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好基础。

2、科技资源相对富集。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邻接“985工程院校——浙江大学,具有相当强的科研综合实力,集中了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一大批高等院校,以及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杭州大学城和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等重要的科研资源集聚载体。

3、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东邻杭州主城、西安徽黄山、北接浙北苏南。杭徽高速公路、02省道、文一西路等多条交通干道和城市快速道路穿过,规划建设的杭州地铁3号线、5号线和杭长高速、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将进一步实现产业集聚区与杭州主城区的无缝连接,拉近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距离。

4、生态环境非常优美。发源于天目山麓的苕溪流经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全境,拥有浙西天目山山系、青山湖、南湖、五常闲林湿地,自然山水景观优美,生态人居环境优越。

5、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毗邻良渚文化发祥地,有双千年古镇老余杭和钱王故里衣锦镇(今锦城街道),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素称文化之乡,是人文荟萃之地。

(三)主要困难

一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地处苕溪上游,有水源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和重要湿地,生态环境较为敏感,防洪排涝压力较大,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城市发展任务繁重。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比较薄弱,近期大规模进行产业、城市开发以及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还有一定难度。三是产业集聚区涉及两个行政区,在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产业发展和布局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全省智力密集优势和生态人居环境优势,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及研发产业化,加快高校、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重点培育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长三角一流的研发创意基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孵化基地、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策源地。

以生态和谐为特色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和适应创新创业人才聚居生活要求,构筑生态宜居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培育发展教育、生态房产、健康服务、商业、休闲旅游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互促,成为宜居宜业的集聚区。

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集中体现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和谐创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开发建设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成为最具幸福感的集聚区。

(二)发展方针

1坚持创新先导。以创新要素集聚为前提,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引进省内外科研机构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先导作用。

2坚持高端发展。突出全省产业和科技制高点的地位,坚持把高端化作为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重点发展高端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产业。

3坚持生态为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产业集聚区开发的优先地位,坚持绿色、低碳的开发原则,突出生态建设体制创新和示范作用,构筑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4坚持设施先行。加快推进临余公路、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等重要平台载体的规划建设,强化土地、水、资金等要素保障,有力保障产业集聚区开发持续、顺畅推进。

5、坚持统分结合。在开发时序上,统一布置,分步实施;在空间布局上,统一规划,分片推进;在开发体制上,统筹招商,分区落实;在资源供给上,统筹调配,分别归口。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2015年,重点规划区建设初步成型,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联网、孵化器、教育培训等核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总部基地、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新兴产业等延伸产业培育取得较大突破,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产业集聚区创新引领作用初现成效,力争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经费(R&D)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力争提高到3%以上;集聚40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0个省级重点创新团队,8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万科技人才,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县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

——产业素质显著提高。知识型产业成为产业发展重要力量,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电子商务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休闲疗养基地。

——生态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苕溪水源保护地水质达到二类标准,区域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小于8立方米和1千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0%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约2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

2、远期目标

力争到2020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开发基本完成,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辐射带动广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功能优、人居环境美的大都市新区,成为带动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总体构架与功能布局

(一)开发原则

1、区域轴向开发。以文一西路临余公路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为发展主轴,东西大道、大园路等为次轴,先行规划布局好交通、能源、给排水、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合理构筑生态和景观空间,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

2、功能特色开发。根据特点条件,科学规划各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和产业发展导向,引导项目准入和实施空间管制,形成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开发格局。

3、分期滚动开发。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土地和税收的滚动投入,形成区域开发建设和企业项目入驻的有机联动,确保资金有效平衡。

4、项目带动开发。重点突出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院名校和龙头项目,带动相关的产业链配套,快速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总体开发结构

根据空间开发条件,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将形成一轴两基地三带八区的空间开发结构。

1、构筑一个发展主轴

以文一西路临余公路和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为发展主轴。依托交通主干线,沿线合理规划布局科技教育、创业服务等功能载体,形成高质量、高密度的人才流和科技流,带动产业集聚区产业高水平发展。

2、建设两大创新基地

余杭创新基地。东至绕城高速,南至杭徽高速,西至南湖西路塔山东路,北至规划的杭长高速公路,涉及五常街道、仓前镇、闲林镇、余杭镇和中泰乡部分地区。以高等教育、高尚居住等为基础,重点发展研发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体现地方丰富人文内涵、适宜科技创新与人类居住、具有灵动艺术气质的城市示范区。

青山湖科技城。东至余杭地界,南至自然山体,西至锦城街道,北至中苕溪北塘楼村。以集聚国内一流科研机构为导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汇集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集高品质生活和工作环境于一体的科技新城。

3、营造三条生态绿带

苕溪沿岸生态带。包括青山湖、南湖水域及周边,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建设要求,突出水源地保护,加强河道防护林、湖滨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高尚住宅。

湿地生态带。主要集中在余杭创新基地,将五常湿地、闲林湿地向周边区域延伸,形成字形的湿地带,保留原有的湿地水域系统,保护原有的生态物种系统,以生态的自我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严格控制湿地生态带内的建设开发行为,少量适度开发旅游休闲设施。

山地生态带。主要集中在青山湖科技城的浙西天目山山系的双林山东大山一线,并延伸到余杭西部山区,以水源涵养、森林生态保育为主,兼少量适度开展山地生态旅游及农林复合经营。

4、合理开发八类功能区。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资源和空间条件,将产业集聚区划分为高教研发功能区、孵化服务功能区、总部金融功能区、研发产业化功能区、城市配套功能区、生活居住功能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八类功能区,根据主导功能合理开发利用。

(三)功能布局

1、高教研发功能区

高教研发功能区是以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育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开展研发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依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省委党校等规划建设一个以发展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教研发功能区(A1),临安依托众多科研机构集聚规划建设一个以科研机构创新为主的高教研发功能区(A2)。

2、孵化服务功能区

孵化服务功能区是以完善创业服务功能,集聚科技研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创新型企业发展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依托高等教育、和睦水乡和城市配套优势,规划建设一个孵化服务功能区(B1)。

3、总部金融功能区

总部金融功能区是以发展科技金融,培育创新型企业总部基地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和临安分别依托南湖、青山湖优越的生态人居环境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各自规划建设一个,共二个总部金融功能区(C1C2)。

4、研发产业化功能区

研发产业化功能区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依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建设区块。余杭、临安分别根据科技依托、发展空间和配套条件,各规划建设二个,共四个研发产业化功能区(D1D2D3D4)。

5、城市配套功能区

城市配套功能区是以为产业发展活动提供商务、商贸等相关配套服务,兼顾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为主的建设区域,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生活居住要求和现有城镇发展态势规划设立。余杭围绕创新服务、湿地休闲旅游和服务居住生活,规划建设四个城市配套功能区(E1E2E3E4);临安围绕科技研发服务和中心城市拓展,规划建设二个城市配套功能区(E5E6)。

6、生活居住功能区

生活居住功能区是以高尚生态居住发展为主的建设区域,是产业集聚区发挥人居生态环境优秀,吸引创业人才高水平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余杭重点围绕湿地、南湖等开发高尚住宅和农居安置点布局规划建设三个生活居住功能区(F1F2F3);临安重点围绕青山湖及沿岸山地开发高尚住宅规划建设两个生活居住功能区(F4F5)。

7、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是产业集聚区生态涵养的主要空间,主要集中在苕溪沿岸生态带(包括青山湖、南湖水域)、余杭字形湿地生态带和临安双林山东大山一带山地生态带,以及高教研发功能区、孵化服务功能区、总部金融功能区、研发产业化功能区、城市配套功能区、生活居住功能区之间的区域(G)。生态功能区要严格保护,加强林地征占管理,禁止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严格保护天然林地;绿色农业开发要注重生态功能,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在不影响生态功能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8、预留发展区

预留发展区是产业集聚区未来远景拓展的空间,规划期内暂不进行开发,以维持现状为主,有限度地发展绿色农业,严控二类工业、禁止三类工业。余杭在宣杭铁路北侧区域设置一个预留发展区(H1),远景考虑主要发展高教研发、研发产业化、城市配套、生态保护等功能。

四、十二五开发建设重点

(一)重点规划区

重点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启动区,其主体部分是十二五时期可开发建设的区块,包括部分已用地和

生态用地。

按照重点规划区设置要求,结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空间开发实际,本次规划选择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的部分区域列入重点规划区范围,总面积69.4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

余杭创新基地重点规划区。规划面积39.4平方公里。分为两个片区,即仓前余杭南湖片区和五常片区,规划面积分别为37.6平方公里、1.8平方公里。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规划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分为三个片区,即青山胜联片区、锦城片区和横畈片区,规划面积分别为12.7平方公里、3.9平方公里和13.4平方公里。

(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是十二五期间按可提供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发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而确定的开发建设区块,是近期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块。根据十二五期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要求和土地利用条件,在重点规划区内设置十个区块作为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块,规划面积33.7平方公里。其中,余杭创新基地十二五开发建设区有六个区块,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青山湖科技城十二五开发建设区有四个区块,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

1、余杭创新基地

高等教育区块。东至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铁路,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推进杭州师范大学建设,与周边省委党校、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发展集大学生创业实训、创业中心、研发中心、科研办公等多种功能的大学研发综合体;结合地铁5号线上盖物业完善商务、生活配套设施,从单一教学型高教园区转向教学应用型、研究型高教园区,成为科创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密集区。

高层次人才创新区块。东至绕城高速公路,南至文一西路,西至绿汀路,北至余杭塘河,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依托周边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教科研基础平台,积极贯彻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主要针对新型电子信息、软件与创意、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装备、服务与中介平台等领域创新创业,合理布局孵化器、公共试验室、集中小型车间等功能载体,建立产业化项目补助和投融资支持以及人才服务等政策体系,完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舒适、便利、宜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成为高层次知识产业孵化区。

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区块。沿文一西路南北两侧,东至常二路,南至水乡北路,西至绿汀路,北至红卫北路,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依托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电子科技园等企业专业化园区,大力集聚电子商务相关的研发、客服、网站运营、销售、培训等机构,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业成长;依托电子商务服务,积极发展以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物联网产业;依托智力资源优势和湿地人文、景观环境优势,发展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关注业务流程服务产业和知识流程服务,发展与之配套的研发技术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中介服务等,培育具有显著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服务外包。

南湖总部金融区块。东至南湖东路,南至杭徽高速公路,西至南湖西路,北至南湖北路,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一是依托交通、景观和人居环境优势,临湖设立高低错落有致的总部大楼,重点引进创新型企业总部进驻,并规划建设一批独栋式企业总部办公楼宇,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基地。二是围绕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区;同时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后台中心的运营需要,规划建设金融业公共后台服务基地,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业务总部,培育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

研发产业化区块。东至东西大道,南至余杭塘河,西至南苕溪,北至15省道,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与周边高等教育区块、高层次人才创新区块等开发建设联动,积极孵化和引进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逐步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制造业,禁止二、三类项目进入。

创新基地配套服务中心区块。东至绿汀路,南至荆余路

常路,西至城东路,北至水乡北路文一西路,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围绕创新创业服务,设置行政办公、商务办公、文化、大型商业等功能,提高人口集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集居住、商业、金融、休闲、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区。

2青山湖科技城

科技研发区块。东至余杭交界处,南至纬十七路,西至经六路,北至胜联大山脚,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以省属科研机构进驻为基础,按照低碳、生态、科技的设计理念,构筑较为完善的研发、中试、企业孵化等服务体系,集聚国内外一流和研发机构和大企业研发中心,汇集国内外尖端研发人才,培育我省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区。

总部商务区块。东至规划的月洞门路,南至青山湖岸,西至规划的景兴路,北至阿陆大山南侧,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依托临安市区,服务科技研发区块发展,以突出的生态环境和为产业提供高端配套服务为发展特色,有效整合多种功能,重点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中介咨询、商务休闲等产业,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研发产业化区块。东至余杭径山镇交界处,南至横畈工业功

能区8号线,西至青山湖科技城西界,北至中苕溪,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按照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的要求,主要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及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与临安经济开发区联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城配套服务区块。东至大园路,南至天柱街,西至经六路,北至纬十七路,规划范围面积2.0平方公里。结合余临轻轨青山站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超市、商务型酒店、体育馆和医院,在南苕溪以北规划建设媒体中心、会展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设施,与科技研发区块功能相互协调。

4—1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块一览表

序号

开发建设

区块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置

开发导向

余杭创新基地

1

高等教育区块

1.5

东至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铁路

建设教学应用型、研究型高教园区

2

高层次人才创新区块

4.7

东至绕城高速公路,南至文一西路,西至绿汀路,北至余杭塘河

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器,开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

3

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区块

4.9

沿文一西路南北两侧,东至常二路,南至水乡北路,西至绿汀路,北至红卫北路

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联网、服务外包等

4

南湖总部金融区块

2.3

东至南湖东路,南至杭徽高速公路,西至南湖西路,北至南湖北路

总部基地、创新型金融、金融业公共后台服务基地等

5

研发产业化区块

1.5

东至东西大道,南至余杭塘河,西至南苕溪,北至15省道

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创新基地配套服务中心区块

4.3

东至绿汀路,南至荆余路余常路,西至城东路,北至水乡北路文一西路

高端商务服务、金融、商业、健康服务、生活居住等

青山湖科技城

7

研发区块

5.3

东至余杭交界处,南至纬十七路,西至经六路,北至胜联大山脚

构筑研发、中试、企业孵化器等服务体系,推进科技研究与开发

8

总部商务区块

2.8

东至月洞门路,南至青山湖岸,西至景兴路,北至阿陆大山南侧区块开发

总部基地、高端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休闲旅游等

9

研发产业化区块

4.4

东至径山镇交界处,南至横畈工业功能区8号线,西至青山湖科技城西界,北至中苕溪

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0

科技城配套服务区块

2.0

东至大园路,南至天柱街,西至经六路,北至纬十七路

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商业、健康服务、生活居住等

五、产业发展导向

(一)核心产业:知识型产业

充分发挥全省智力密集区优势和优越生态人居环境优势,集聚高端人才,重点发展知识型产业,成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成全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

1、研究与开发。以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快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实验室、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质量认证、综合培训等高层次服务功能,构筑研发服务发展的综合环境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上海、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技术和人才合作,引进建立分院分所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中心,增强研发力量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研发产业基地。

2、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电子商务门户、专业化信息交换平台等为特色的网络增值服务业,构建商贸服务网上分销和技术开发体系,强化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建设,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完善电子商务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发展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接入技术,鼓励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产品研制,加强互联速通;加快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和标准规范等支撑体系建设成为国内重要并有世界影响的电子商务基地。

3、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立足杭州人才、文化、生态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装备制造、电子通信、纺织服装、轻工业等领域作为工业设计发展重点,加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工业设计机构、人才、资金及工业设计相关资源,培育创新能力强、设计成果产业化绩效明显、为国内外著名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的骨干型示范机构;促进工业设计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进入现代传媒、艺术品创作与经营、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领域,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4、服务外包。着力推动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的发展,重点突破金融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托管应用管理外包,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制作、电信运营服务外包,培育医药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成为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

5、物联网。充分利用杭州物联网产业先发优势,构建物联网科技研发、网络信息服务及系统集成、先进传感设备及核心元器件制造等物联网产学研用产业体系;整合有线宽带网、有线数字电视网、视频监控网以及无线城市网,培育物联网网络综合业务运营商,发展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物联网增值服务成为杭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6、孵化器。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立综合或专业孵化器,优化软硬件设施环境,扩大孵化器规模,逐步实现孵化产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把孵化器作为创业创新的核心平台,整合创业投资管理、融资服务、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等创业全过程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质量,并形成规模化发展的孵化器群。

7、教育培训。继续大力引进知名大学,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围绕促进创新创业要求,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设置,重点培育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发展在职培训和职业培训,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劳动者提高技能素质的需要,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坚实的平台,努力建设集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培训基地。

(二)延展产业

围绕知识型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总部基地、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延伸形成的新兴产业。

1、总部基地。依托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优势,在南湖、青山湖临近区域规划总部经济发展区块,以集聚科技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为重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高品位的总部楼宇群,着力营造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与商务活动的优越空间,尽快形成区域性商务中心氛围,力争吸引杭州、省级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地区营运总部进驻,形成科技型企业总部聚集基地,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2、高端商务服务。以外引内育为主要途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务服务领域,积极培育从事法律、咨询、策划、知识产权、评估、风险投资、技术经纪、科技交流与推广、成果展示等服务机构。引导一般性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推动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做优做强,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综合化、服务国际化的商务服务体系。

3、金融服务。高度重视创新类金融机构发展,合理规划建设创新类金融机构集聚区块,吸引杭州和上海的创新类金融机构落户,形成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相匹配的创新类金融机构集聚,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创新服务。规划建设金融公共支撑服务基地,积极发展承接周边地区金融中心的中后台服务产业。

4、健康服务。以保障科技人才和创业者健康需求为导向,服务于长三角高端保健市场,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深度挖掘环境调理、运动体验、餐饮药膳、温泉水疗等传统养生文化,以环青山湖区块和南湖区块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健康保健休闲中心。健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远程会诊、网上咨询问诊等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5、新兴产业。依托智力密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为主要领域,积极引进科技型企业成果产业化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投资,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少排节地型产品,成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

(三)配套产业

1、商业。以文一西路沿线的余杭镇区和青山湖街道为主要区块,重点建设若干大型购物中心,集聚各具特色的高端品牌专卖店,辅之于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集中成为融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消费区,打造覆盖产业集聚区的商业中心。结合居住区发展以大型超市为核心,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等网点为补充的社区商业,逐步完善社区商业网络。积极推广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广泛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现代电子网络技术。

2、生态房产。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以生态化、低碳化、低密度为导向,适度开发生态住区和低碳住宅与办公楼宇。积极推广应用低碳、节能、环保的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完善居住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生态宜居走廊,使住区与山水美景有机融合。建设适合年轻大学生、创业者居住生活的创业型公寓和保障房,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

3、休闲旅游。抓住杭州实施旅游西进、交通西进的战略机遇,立足湖、溪、山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五常闲林湿地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基点,以水乡文化、农耕文化、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体验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会议度假、民俗风情等功能的国家湿地公园。南湖以秀美的山水环境为载体,以动感参与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康体养生、水上运动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青山湖以山水生态、天然氧吧为特色,建设集会议度假、休闲康体、水上运动等功能的休闲度假区。加快区域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整合酒店、会展、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延伸产业链,形成大旅游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上海杭州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重要组成。

4、绿色农业。现有基本农田,作为生态屏障重要构成部分,逐步向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方向发展,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化基地;作为开发备用地,未来将转变农业用地功能,要控制农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当发展设施农业。依托山林地积极发展无公害栽培、养殖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

(四)产业准入

1、产业准入要求

进入产业集聚区项目,要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

工业用地单位投资强度:每亩投资不低于350万元人民币。

产出效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7万元/人;金融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0万元/人;商务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万元/人;商贸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万元/人;房地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0万元/人;绿色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万元/人;工业项目在投产后的第一个完整生产年度内投入产出比应达到12以上。

能耗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严格节能准入条件,项目主要产品能耗或综合能耗水平必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污染物排放强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等,产业项目废水、废气、固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污染物排放综合标准及行业标准、清洁生产标准;以技术经济可行为依据,以行业先进治污水平及技术为要求,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排水实行雨污分流;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和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要求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气排放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新扩改二级标准。

生产安全:严格执行安全准入政策,产业项目需进行安全论证,要求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限制禁止产业类型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限制发展产业和禁止发展产业的规定。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条件,严格控制二类工业,禁止发展三类工业。对现有区域内技术档次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比较大的落后生产能力,要实施限期淘汰或搬迁。

余杭创新基地。要限制有色金属压轧、炭素制品制造、水泥产品制造、沥青纸胎油毡制造、混凝土制造、矿岩破碎机制造、挖掘机制造、叉车制造、牙膏制造、工业锅炉制造、低端电线电缆制造、缝纫机制造、自行车制造、易拉罐制造等项目发展,逐步调整淘汰;禁止农药制造、聚乙烯产品制造、挥发性化工产品制造、起重机制造、电火花成型机床制造、消防产品制造、火柴制造、造纸类、酿造、高能耗印刷产品制造、电镀、电路板腐蚀等项目

青山湖科技城。要禁止电镀、电路板腐蚀、金属表面处理、制革、蓄电池、化学原料药、生物发酵制药、化肥、农药、危险品仓库、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工业废物处置、造纸类、酿造等项目。

六、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

(一)优化城镇布局

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开发框架和功能区布局,结合余杭区、临安市的城市功能提升要求,产业集聚区形成两核三点的城镇布局。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设完成后,产业集聚区可形成约60万人的居住规模。

两核即余杭创新基地中心区和青山湖科技城青山中心区。余杭创新基地中心区集聚商务办公、大型商业、展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功能,吸纳主城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产业转移,建设综合型创新创业城市新区,融入杭州城西创新创业和高级商住圈;青山湖科技城青山中心区,配套完善大型商业、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会展等功能,主要接纳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和临安经济开发区人口集聚。

三点即支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般街道和镇区。余杭五常

街道作为整个城西居住片区的重要商业配套中心,以商业、文化

娱乐等功能为主。余杭仓前镇区加快发展文化、体育、教育、医

疗等区域生活服务功能,承接周边产业发展形成的人口集聚。临安城东新区作为临安中心城市的拓展,主要接纳中心城市和锦城区块人口集聚。

(二)城镇建设导向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的城镇建设区域的发展,主要围绕人口集聚、公共服务和商业居住等主要功能展开。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切实转变以往传统的城镇建设和管理模式,按照打造现代城市社区的要求和标准,高标准规划和建设;要重视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建设,逐步完善社区级基础商业、服务体系,积极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

按照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加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的城镇建设区域与杭州主城、余杭区和临安市中心城区的有机分工合作。加快主要道路网络的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杭州主城城市功能向产业集聚区的延伸,更好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体系中。

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灾害防治以及公共服务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要求,坚持设施先行、整体配套、滚动实施、共建共享的原则,超前布局实施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逐步构建综合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环保、防

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体等公共设施网络。

(一)道路交通网络

以构建外接内连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统筹各功能区之间主干路的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道路交通网络。

1、对外交通通道

建设文一西路临余公路东西向快速路。规划的临余公路,东起文一西路,西至临安主城区,在现状临余公路基础上拓宽至24.5米(34米创新基地段),其线位应纳入杭州二绕三纵五横快速路网体系。

加快推进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规划建设。地铁5号线——余临轻轨长约50公里,途径青山湖科技城、余杭创新基地,与文一西路临余公路共同构筑产业集聚区融入杭州大都市的发展主轴,要尽快规划建设。

加快推进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杭长高速公路、长西线及支线建设。

2、内部路网

余杭创新基地。区内主要道路于2009年已开工建设,并初步形成三横六纵道路网,三横为文一西路、文二西路、海曙路,六纵为荆长大道、常二路、高教路、良睦路、绿汀路、东西大道。目前主干道除常二路、良睦路外均已贯通,规划期内将

进一步完善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临余公路的拓宽与对接工程,进一步完善青山湖科技城的道路网,加快大园路、经六路、纬二路、纬九路、纬十四路、纬十七路等道路建设,重点推进东大山隧道的规划与实施建设,加强青山湖街道、科技城核心区与横畈组团等区块间交通连接。

(二)市政公用设施

按照城市规划标准,各区块市政公用设施结合各级公共服务中心进行配套。余杭创新基地市政公用设施主要分布在南北向的生态轴线和文一路交叉的余杭创新基地中心区;青山湖科技城按照新城组团社区三级网络配套,市政公用设施主要分布在青山中心区和城东新城两大片区。

行政办公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规划布置在文一路以南、湿地生态带北侧、南北向生态轴线的南端,作为整个余杭创新基地的行政中心。青山湖科技城内按照城市级组团级布局原则,主要行政中心布置在青山中心区。

文化娱乐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布置于文一西路以南、绿汀路以东以及留祥路延伸段以北、绿汀路以东区域。青山湖科技城内主要布局在青山中心区。

体育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组团级体育中心规划布置于文一西路与东西大道交叉口西南。青山湖科技城内主要布局在青山中心区,并结合文化休闲、教育与研发等产业,在滨湖地区布局部分体育设施。此外,在各乡镇结合城镇中心布置适当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设施。余杭创新基地内拥有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乡镇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适应高层次人才集聚生活配套,规划在良睦路以东、海曙路以南、红卫北路以北,按照国际化标准管理模式建设综合性国际医疗中心,作为余杭组团中心医院。青山湖科技城拥有临安市人民医院,各镇、村都有就医点。在提升组团级、社区级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水平基础上,在青山中心区规划建设一所三乙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

教育科研设施。依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农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院校及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办学或者吸引社会资本自主办学等形式,引进发展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机构。结合大型住区建设,引进设立一批中小学名校,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布局,满足大量高层次人才居住生活需要。

(三)能源与信息设施

根据区块开发要求,有序开展余杭大陆变、全丰变、永福变、油车变、全丰变、桃源变和临安雅观变、石临变、锦城变、青山变、岗阳变、泉口变等工程建设,率先开展电网智能化试点,建成各级电网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电网;积极争取西气东输天然气、川气东输天然气、东海气田天然气资源,强化区域内中压输气干管、配气管网及各级调压站建设,完善储备和扩大供应范围,形成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燃气系统,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统筹产业集聚区内信息网络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在文一西路延伸段南侧新建市话程控交换局,率先形成连接余杭、临安地区的骨干传输网;逐步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构筑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水利防洪与防灾减灾设施

统筹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水资源配置、给排水和环境保护设施网的建设布局,加快现有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构建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网;加快青山湖水域整治和保护工作,合理布局和建设苕溪、青山湖、南湖、湿地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产业集聚区各功能区块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和生产经营创造条件。按照统一设防,分区排涝的原则,统筹区内标准河岸防护林以及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河流堤防建设,对重点防洪地块采取全面抬高地面处理办法,加强防洪排涝设施配套。根据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防御东苕溪洪水标准为20~100年一遇,其中东苕溪右岸西险大塘为100年一遇,右岸老余杭以上为50年内一遇,左岸为20年一遇;规划区域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农业保留区和湿地为20年一遇,产业园区、居住地、高教园区为50年一遇;规划区域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当天排出不受淹;农业保留区和湿地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当天排至耐淹水深。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制定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人防、医疗等灾害救助设施建设,健全各级生命线工程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信息情报系统。在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遭受的灾害及其影响程度,在用地布局规划中避开灾害易发地区,合理选择和调整建设用地,实现总体规划的防灾合理化,优化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性能。

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生态敏感性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有机联系的原则,加强污染物防治,协调处理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矿山整治、污染企业搬迁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落实国家对太湖流域污染防治措施的各项要求,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一)完善生态安全网架

以保育生态系统、净化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依托区域内现状水系、山体和道路,规划构建三条生态廊道,一是滨水生态景观带,主要为苕溪、青山湖、南湖、湿地水系区域,主干水系及周边绿地应保留30~60米的宽度,其他支流水系应保留15米以上的缓冲宽度。二是山区生态防护带,主要是分布于海拔500以上,坡度25度以上的青山湖北面、南面山区,以水土保护功能为主,重点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植被恢复。三是沿路绿化隔离带,主要为文一西路、临余公路、东西大道、长西线、彭浦线等主干道两侧建设沿路绿化隔离带。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由水系、山体、道路绿化带构成的兼备生态保育与休闲观光功能的区域生态安全主网架。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按照《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污水排放口,已有的污水排放口应限期拆除,严格控制休闲旅游的规模;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和饮用水储备体系,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河流、湖库、湿地生态。强化对青山湖、南湖、五常闲林湿地、甘岭水库、里湖塘水库、外大坞水库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开展苕溪水污染跨区域联合治理,加大对南湖泄洪区与苕溪河网的整治开发力度;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在现有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和余杭污水处理厂基础上,新规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北污水处理厂和杭州城西污水处理厂,并逐步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搬迁青山湖、南湖、湿地等周边污染企业。保留足水域面积。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规划水域,禁止占用重要行洪排涝通道。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根据太湖流域总体治理目标和对流域内各水域水质的要求,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基础,制订比现行国家标准更加严格和可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控制COD、氨氮、总磷和总氮;严格限制排入城市下水道的工业废水中难降解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适当提高工业企业废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标准。到2020年,实现城镇污水100%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苕溪水源保护区达到二类标准,其他水系达到三类标准。

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推行以电、气等清洁能源取代高污染燃料工作。重视工业企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削减,全面实施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到2020年,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区和宣杭铁路以北的预留发展区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其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机动车年审排气污染同步检测率达到100%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逐步建立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系统,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利用,处置利用率大于90%。完善对工业废弃物的管理措施,规范危险废弃物的运输、处置等行为,全面实行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制度、转移联单报告制度。加快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重视开展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认真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基于环境承载能力,对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对策措施。近期,尤其要加快对产业集聚区十二五重点开发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已经完成规划环评的区块,督促其严格落实环评审查意见要求,及时完成整治任务。

九、科技人才支撑

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制定和实施聚才引智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强化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科技人才支撑。

(一)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以青山湖科技城高教研发功能区和余杭创新基地高教研发功能区为布局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完善中试、检测、技术咨询和推广等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教育部

等在产业集聚区设立新的科研分支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

(二)建设创业孵化载体

加快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等大型创业孵化园区建设,支持发展淘宝城伙伴孵化中心、恒生电子科技园等一批企业专业孵化器,加强临安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创业孵化示范区。

(三)实施聚才引智计划

制定和实施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聚才引智计划,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以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科研骨干人员和专业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引进集聚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产业集聚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物联网等领域的专业培训机构。

(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研究制定符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快人才公寓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加紧制定合理的人才专用限价房政策,形成具备吸引力的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住房供应体系。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津贴、出入境管理

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推进科创产业集聚区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探索多种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研发资源,在电子商务、物联网、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和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研究院、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创新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向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转让,或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项目。探索教师、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科技成果评定与支持企业发展挂钩的机制,探索教师、科技人员自由创业和企业高层次人员进校兼职的机制。

十、资源要素保障

(一)土地

1、土地利用现状

重点规划区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面积20.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4%。未利用地面积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农用地面积4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4%;其中耕地面积2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6%;基本农田面积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

10—1  重点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表

总面积

km2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基本农田

69.4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204

29.4

46.8

67.4

21.9

31.6

2.5

3.6

2.2

3.2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3%。未利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农用地面积2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6%;其中耕地面积1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8%;区内无基本农田。

10—2   “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表

总面积

km2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基本农田

33.7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面积

km2

占比

%

10.2

30.3

22.1

65.6

12.4

36.8

0

0

1.4

4.2

2、用地需求分析

根据本次规划的用地方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为33.7平方公里,与《杭州市余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符合率为100%

目前虽然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内已解决10.2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指标,但仍有22.1平方公里的指标缺口。

3、土地保障方案

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内建设项目,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空间布局基础上,服从土地规划已经预留的发展空间,选址在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范围内,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确保重点规划区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内拟占用耕地,在全市范围进行用地的平衡。鼓励产业集聚区合理开发低丘缓坡区,以减少占用平原地区的耕地;同时要协调低丘缓坡区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产业建设间的关系,通过工程措施、生态措施防治地质灾害。

杭州市本级、余杭区、临安市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中,进一步向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倾斜。十二五期间,全市向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提供建设用地指标15平方公里。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积极利用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土地支持政策,争取产业集聚区专项指标,十二五期间帮助解决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产业集聚区内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市防洪以及省级科研机构入驻项目等,争取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预留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专项指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严格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从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转而未供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建立集约用地考核机制;对现有城镇、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内的企业,大力推行零增地技改、零增地招商;积极引导新上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和闲置土地,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限期开发、项目置换、无偿收回、督促企业按期开工和追加投资等形式加快盘活土地;在科学规划和适度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优先利用低丘缓坡区的园地、林地,少占平原地区的耕地,降低集聚区人均城市用地标准;争取把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二)水资源

1、用水量需求预测

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单位用地面积用水量标准,预计产业集聚区最高日用水量约为50万立方米/日,其中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最高日用水量分别约为35万立方米/日、15万立方米/日。2015年产业集聚区最高日用水量约为30万立方米/日,其中余杭创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最高日用水量分别约为20万立方米/日、10万立方米/日。

2、水资源保障方案

余杭创新基地。衔接杭州市的给水管网,与杭州主城区一体供水。

青山湖科技城。近期由临安第二水厂供水,待规划青山水厂实施后,由新建青山水厂供水。规划青山水厂规模近期为10万立方米/日,远期为20万立方米/日,可满足青山湖科技城供水需求。

(三)电力

1、用电需求预测

电力负荷主要有居住、公共设施、工业、市政、道路交通等。采用负荷密度指标法进行负荷测算,并考虑节能措施对负荷预测结果的影响,预测产业集聚区电力负荷将达到142kW,其中2015年电力负荷将达到120kW

2、保障方案

余杭创新基地的主要电源引自500kV瓶窑变,创新基地内及附近现状有一座220kV变电所(杭州变)和二座110kV变电所(仓前变及余杭变)。根据《杭州市余杭区电力工程专项规划》,在本区块内拟新建2220kV变电所(大陆变及全丰变,装机容量均为3×240MVA)和4110kV 变电所(永福变、油车变、全丰变和桃源变,装机容量为3×50MVA)。

青山湖科技城通过完成110千伏胜联、市坞、江家等输变电工程及完成110千伏雅观变、锦城变、石临变、胜联变、龙岗变等扩建工程来达到负荷容量。

(四)环境容量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根据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方案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变化趋势,到2015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000吨以内;二氧化硫(SO2)控制在2800吨以内;氨氮(NH3-N)控制在700吨以内。

2、保障方案

严格控制产业项目污染排放。认真贯彻产业集聚区主推知识型产业发展的导向,从项目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准入标准对新增项目进行审批,禁止高污染、高消耗项目在集聚区内布局。对现有的落后产能和效率低下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治等措施,限期进行整顿。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深入推进禁燃区工作,推广应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燃煤锅炉脱硫设施改造,强化餐饮业油烟废气的控制和管理;落实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积极开展生活污染物管理和控制。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规模场污染治理、植保统防统治、畜禽禁养等工作力度,保护和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五)资金保障

1、资金需求预测

十二五时期,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将达到250亿元,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

2、保障方案

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要加大对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返还产业集聚区内所产生的地方财政收入市、县(市、区)留成部分和土地出让金。建立单独运作的产业集聚区财税管理体制,实行共同投入、统一管理、比例分享、分别入库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市、县(市、区)的积极性。

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临安科创基地、余杭创新基地设立相互协调、单独运营的开发建设主体,并鼓励其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和开展项目信托。利用银团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和运用BTBOTTOT等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产业集聚区涉及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奖励和补助。统筹安排使用省财政奖补资金。

十一、体制机制保障

(一)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

设立统一领导体系。建立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余杭区和临安市主要领导、发改、经委、建设、规划、国土、环保等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研究决定和协调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并对产业集聚区两基地建设进行统一考核。成立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实行正厅级高配,并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余杭创新基地管委会和青山湖科技城主要领导任副主任。

推进统一协调管理。加强统一规划,由领导小组全面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一配置落实产业集聚区内的土地要素指标、基本农田布局和耕地占补平衡,组织编制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做好规划之间的引导、协调和衔接工作。统筹安排产业集聚区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做好跨行政区域的基础设施衔接,协调好相应建设费用的分头落实,确保共建共享。实行统筹招商和分别招商相结合的招商体制,统一整合各区的税费、用地等方面的招商政策标准,对外统一使用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名称,统筹使用产业集聚区的品牌形象,共同组团参加大型招商活动;余杭、临安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别开展招商。

完善统一配套设施。由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组织开展集聚区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各区的联动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确保共建共享。由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统筹协调产业集聚区与杭州主城及周边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健全、布局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二)创新产业集聚区开发管理模式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开发建设与行政管理相一致、建设主体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处理好余杭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与具体产业功能区、乡镇、街道之间的关系,实行管委会与乡镇、街道合署,领导交叉任职等多种管理模式,探索撤镇建街、以城带街的委托管理机制。

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参照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权限,对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内的各开发建设管理主体授予区(县、市)审批和办事服务权限。规划、国土、建设、工商、环保等部门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局,授予区(县、市)级权限,承担相应职能。

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统分结合、单独结算的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财政管理体制,上级财政返还和补助资金先统一进入专户,再按实际比例定期返还各开发建设主体。规划范围外的主城区政府引导重大项目搬迁布局在集聚区内可享受一定的税费分成,并可列入绩效考核。

(三)统筹推进区块开发和项目建设

统筹开发建设机制。按照自我筹资、自我建设、自我运营、自我还贷的模式,在余杭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各自设立开发建设和投资公司,负责各自范围内的土地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项目的运营,确保各自的建设资金自求平衡。按照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余杭、临安各区块确定各自的阶段目标、建设任务、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联动建设。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对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功能培育具有重大作用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政策,经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后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对省、市、区(县、市)三级重点项目,实行联络员制度,并在要素保障、项目报批等方面予以倾斜。

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组织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在财政税收、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取得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