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发布时间: 2020-05-29 11:10:41

来源: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杭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的总体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表1: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9年目标增长(%)

2019年实际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7左右

6.8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5

7.7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4左右

3.4左右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左右

8.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5左右

9.2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

稳步提高

稳步提高

预期性

(一)经济运行稳中求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373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分别增长1.9%、5.0%和8.0%,比重为2.1:31.7:6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5亿元,增长8.8%,网络零售额7277.7亿元,增长16.0%。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5.97亿元,增长7.7%,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91.1%。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出台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15.1%,占GDP的比重达24.7%。规上工业增加值3531亿元,增长5.1%。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12.1%、9.1%和12.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8.5%,均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分别增长24.3%和23.6%,均高于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0%和9.2%。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实施数字化攻关项目139个、数字化推广项目1093个、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10286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4.6%。高能级产业平台加快建设。设立钱塘新区,成立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出台产业导向目录,重点建设35个重大产业平台。全市共出让工业用地11195亩,占出让土地总量的38%。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市重点项目中,计划新开工100个项目,实际新开工131个,438个实施项目完成投资247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7%。中欣晶圆大尺寸半导体硅片项目投产,紫光恒越实验室及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等项目签约落地。69个省市县长项目工程落地50个,落地率72.5%。就业和物价保持平稳。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做好猪肉等重点农副产品保供稳价。实行住宅用地出让“双限双竞”举措,明确板块销售价格,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二)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成功承办全国“双创活动周”杭州主会场活动,展示了杭州“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双创热情和丰硕成果。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94家。新增上市公司22家,累计达到192家。杭可科技、虹软科技、安恒信息等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4335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1748件,分别增长18.7%和14.4%。获省科技成果奖86项,占全省的28.8%。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等两大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萧山信息港小镇、西湖龙坞茶镇、西湖艺创小镇、建德航空小镇获省政府正式命名。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建设有序推进。创新人才加快集聚。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位居全国榜首。出台“人才生态37条”,新引进各类人才27.8万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84人,领军人才156人,外籍人才7467人,应届高校毕业生8.8万人。积分落户有效申请人19610人,实际落户10182人。连续九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年新设企业13.15万户,增长10.0%;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9.8万户,增长31.7%,年末在册市场主体达129.78万户。招大引强取得新进展。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组建生物医药、航空制造、集成电路等7个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工作专班。全市新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607个,总投资4746亿元。引进制造业项目280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29个,总投资600.6亿元。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736家,实际利用外资69.41亿美元。

(三)改革攻坚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公民和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推动“一件事”联办。38项公民事项、43项企业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和“一窗办”。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率先上线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率先实行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预审“两书合一”、建设用地规划和用地批准“书证合办”,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实现率达100%。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五,成立12个专班,对标世行评价标准,逐个领域、逐项指标补短板,形成一系列改革举措。财政管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为企业减负585亿元。“移动办事之城”建设加快推进。“杭州办事服务”APP共上线310项即办事项和276项预约事项,累计用户量140万,累计服务4695万人次。综合自助机实现可办事项345项,累计服务441万人次。金融风险有效化解。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2245.2亿元,增长15.4%。民营企业贷款新增1664.6亿元,同比多增287.1亿元。制造业贷款新增309.5亿元,同比多增63.1亿元。网贷机构风险、“两链”风险等金融风险化解有效推进。不良贷款率为0.85%。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修订完善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实施经营性用地与工业用地出让联动,保持工业用地总规模动态平衡。全面开展工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特色小镇“亩均论英雄”评价。市水务集团和市热联集团入选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计划。

(四)开放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合作全面深化。

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深化服务借力大上海,在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接轨,积极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良渚古城等“杭州元素”精彩亮相国家馆。杭州都市圈和大都市区建设不断深化,与湖州、嘉兴、绍兴签署“1+4”合作协议。谋划建设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块已入驻省内各市人才企业52家。与黄山市共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发挥杭州数字经济优势,推广特色小镇模式,成立长三角特色小镇产业联盟,合杭梦想小镇、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顺利挂牌。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加快数据互联互通,30项企业服务事项、21项个人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14个城市“一体受理,一体发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城市进一步扩面,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沪宁杭甬等长三角10城市实现轨道交通“一码通行”。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积极扩大消费,制定新零售五年行动计划,湖滨高品位步行街精彩亮相,推动延安路商业大街业态提升和“双街示范”,营造消费新热点。建立“订单+清单”预警预判监测系统。加强“海外杭州”平台建设,举办土耳其、波兰等九大展会,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年货物出口(不含省属企业)增长6.4%,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跨境电商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好于货物出口,分别增长26.4%和19.0%。连续2年位居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第四。“走出去”步伐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有序推进全球布局。推动杭州综试区与eWTP实验区一体化联动发展,搭建全球首个eWTP公共服务平台,促进eWTP向比利时、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地拓展。杭州主场会展影响力继续提升。成功举办亚洲美食节、休博会、西博会、电博会、服博会和国际友城市长论坛、2019杭州国际日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殊荣。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进展良好。安排财政援助资金11.41亿元, 58名党政干部和242名专业技术人才在黔东南、恩施两州挂职。两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杭新增就业1811人。全年引导153家企业到协作地区投资,实际到位投资49.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6748人稳定增收。开展电商扶贫,举办黔东南绿色优质农产品进杭州产销对接会,网易严选雷山体验馆成功开业,成为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的成功案例。升级山海协作,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8个,到位资金3900万元。援助社会帮扶项目30个,到位资金7749.2万元。加大消薄飞地项目拓展推进力度,实现省定结对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全覆盖全消薄。

(五)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品质稳步提升。

加快构建拥江发展城市大格局。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铁三期建设规划所有项目全面开工,地铁5号线首通段通车,全市地铁运营线路增至4条、里程增至135公里。铁路杭州西站和湖杭铁路全线开工。杭州绕城西复线、临金高速国高网(建德段)、千黄高速、京杭运河二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有序推进。千岛湖配水工程通水。编制完成大城北地区、建德梅城三江口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完成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交通、5G通信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或修编。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装配式建筑等国家试点示范项目有序落地。上城始版桥社区等7个项目列入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名单。65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总投资约17亿元,其中已竣工38个。安置房开工2612万平方米,竣工511万平方米,回迁18530户。完工553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提前完成小城镇三年整治任务,明确梅城、义桥、昌化、分水、於潜等27个美丽城镇示范创建的试点乡镇。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景区化发展战略,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品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1028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1007公里。

(六)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绿色发展全面提速。

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87天,优良率为78.6%,市区PM2.5平均浓度为37.7微克/立方米。持续推进重污染企业“关停转迁”,完成涉气“散乱污”企业(作坊)清理整顿816家。完成93台燃煤热电锅炉超低排放改造、168个重点挥发性有机物和35个恶臭异味项目治理。实行轻型汽车和重型燃气车“国六”排放标准。上线运行扬尘在线监测数据平台。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浦阳江治理工程二期完工,建德新安江兰江治理二期、桐庐、富阳富春江治理等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江河干堤加固35.2公里。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6.9%,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20个工业集聚区、70个镇街、1231个生活小区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标准。改造农村生活污水终端3098个,覆盖730个行政村,受益群众56.6万人。扎实推进净土清废。开展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格危险废物管理,持续推进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加强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建成投运富阳、临安、桐庐、建德等4个飞灰协同处置项目,推进第三固废处置中心和临江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出台《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框架方案》。高质量推进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完成千岛湖环境质量规范修编,生态环境监管向“全领域、全覆盖、全过程”转变。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新修订实施《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5%,开展垃圾分类的生活小区3433个,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小区60个,市级示范小区409个。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量保持低位增长,增幅控制在1%左右。

(七)城市治理更为有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数字化治理全面推进。“城市大脑”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库”“一个中枢”。“先离场后付费”“舒心就医”“多游一小时”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上线。统筹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通数据后台和业务中台,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双轮驱动,推动“互联网+监管”和“互联网+协同办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完善市、县、镇(街)三级综治中心。实现全城“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成功率达99%。着力破解物业规范管理难题,出台物业综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和改善物业行业规范化发展水平。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类项目支出1535.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6%。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67.92和556.67万人,分别较上年末增加32.97和36.55万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9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4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1591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734元。成功申报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城市。“健康杭州”建设持续推进。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2.55岁。制订出台《杭州市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共挂牌建立25个“医共体”,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市医疗机构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实现门诊预约转诊15.8万例,累计转诊人次超过38.5万例。推动医养结合,所有运行的养老机构、2623家日间照料中心能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科学健身,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开展“体医融合”试点。全市658所符合条件开放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免费开放。幸福养老全面推进。出台《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完成202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养老机构床位4158张,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1家,推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和康养体系建设试点。“美好教育”扩容提质。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7所。在省内率先实施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改革,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平等招生权利。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86.7%,学前教育公办覆盖率73.6%,均居全省第一。市属8所省一级重点高中全部成立跨域教育集团。全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依法规范教育培训业发展。文化名城建设不断推进。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积极推进“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编制完成《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实施规划》,开展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推进亚运会竞赛项目设置和场馆建设,亚运村50%的单体建筑完成主体结构的50%以上。成功举办杭州马拉松等10余项本土国际品牌赛事。出台《杭州市足球发展实施纲要》。成为2021年世俱杯承办城市。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内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大企业大集团增势放缓,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快。二是高端优质创新资源欠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少,特别是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重器”偏少。三是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加强。城乡之间、主城区与三县(市)之间差距较大,统筹发展力度还需加强。四是民生领域补短板任务依然繁重。教育、医疗、养老、家政、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结构、质量与人民群众期望都还有一定差距,需加大综合施策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将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新制造业计划”、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纲要全面推进之年,更是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国内外环境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更显严峻复杂。从全球看,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转不畅,新一轮金融危机前兆有所显现。从国内看,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围绕“六稳”出台系列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

从我市看,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落。消费错失春节黄金期,消费复苏受居民预期、疫情防控、收入等诸多因素影响,需更大力度、更精准举措加以推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全球需求急剧萎缩,深度影响今年的外贸形势。投资全面复工时间比往年延后,后期需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仍然广阔,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互联网医疗等行业大放异彩,生鲜配送、同城物流等需求急剧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市仍处于长三角一体化、2022亚运会、人才持续净流入等机遇期,应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化危为机,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聚焦高质量发展导向和争先进位,安排2020年主要指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在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前提下,体现积极有为,继续发挥在全省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当好全省发展“头雁”,预期增长6.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考虑经济增长和减税降费因素,预期增长7%左右。

R&D支出与GDP之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持续打造创新活力之城,预期目标为3.5%左右。

居民收入。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全员劳动生产率。预期在2019年基础上稳步提高。

三、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2020年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52个,其中实施项目374个,预备项目78个,年度计划投资2257亿元左右。实施项目中计划新开工75个,建成项目44个,续建项目255个。

(一)农林水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15个,预备项目3个,当年计划投资22亿元。建成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桐庐县千岛湖配水配套引水工程等2个项目;开工建设杭州青山水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1个项目;加快建设大江东片外排一期工程、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钱塘江治理工程富阳区富春江治理工程等12个项目;积极推进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浙江风清扬农业研究院建设项目等3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二)交通能源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51个,预备类项目17个,当年计划投资1005亿元。建成G25长深高速德清至富阳扩容杭州段及G25富阳至诸暨高速联络线、杭州地铁1号线三期、6号线一期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杭绍甬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杭州西站枢纽站南、站西区域综合配套设施及疏解通道项目、G235国道杭州老余杭至三墩段工程等7个项目;加快建设杭州机场轨道快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二、三期工程、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改建工程、220、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33个项目;积极推进杭淳开高速公路杭州段、320国道余杭博陆至仁和段改建工程、桐乡至苍南公路钱塘新区段工程等17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三)工业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108个,预备类项目17个,当年计划投资247亿元。建成华东医药二期项目、西子智慧产业园、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林肯U540乘用车生产线项目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海项目、华瑞航空制造项目、阿里巴巴达摩院南湖园区项目、顾家定制智能家居制造项目、联想创投集团总部项目等27个项目;加快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年产80G瓦时锂电池项目、格力电器杭州智能电器产业园、浙江东南网架新型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基地项目等67个项目;积极推进芯迈IDM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青山湖科技城高端储存芯片产业化项目、杭州中铁国际集成建筑产业基地项目等17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四)社会发展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73个,预备类项目19个,当年计划投资324亿元。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江干区人民医院及区公共卫生中心、杭州市老年病医院迁扩建工程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中法航空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等13个项目;加快建设亚运村项目、之江实验室一期工程、西湖大学项目、杭州大运河亚运公园建设等51个项目;积极推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艮北院区建设工程、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杭钢遗址公园等19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五)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56个,预备类项目11个,当年计划投资264亿元。建成杭州市大毛坞-仁和大道供水管道工程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乔司至东湖连接线二期工程、莫干山路提升改造(石祥路—上园路)工程、杭州临江环境能源配套工程等8个项目;加快建设艮山东路过江隧道工程、杭州市闲林水厂一、二期、杭州市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等41个项目;积极推进市民文化公园、杭州市取水口上移工程、杭州市城北净水厂工程等11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六)现代服务业及其他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71个,预备类项目11个,当年计划投资395亿元。建成清华启迪科技园1个项目;开工建设千岛湖鲁能胜地、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西溪金融总部经济园、申通国际总部项目、韵达全球科创中心项目等19个项目;加快建设阿里全球总部、钱江新城二期连堡丰城一期工程等51个项目;积极推进江河汇综合体、中青五星健康城项目等11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四、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做好2020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围绕“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决策部署,继续高标准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聚焦稳企业稳动能,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积极抓好有效投资。深化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点项目比学赶超活动,聚焦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结合各地发展的差异性,多角度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抓住“新基建”机遇,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谋划重大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布局,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运河文化带等重大规划向项目的转化。继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深入实施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严格按合同约定做好项目开竣工的监管。大力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力争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最多80天”,试点探索低风险小型项目20天审批。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制度改革,促进区域评估不断扩面。研究新增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出让,商业、旅游等用地逐步推行 “标准地”出让。指导各项目单位积极做好国家专项债申请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REITs研究,多渠道筹集重大项目资本金。争取重点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1000亿元以上。

全力提振消费活力。打好促进消费组合拳,把疫情对消费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适时推出“杭州消费嘉年华”,加快建设时尚之都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化“双街示范”工程,全面实施新零售业态模式创新、示范培育、供应链体系建设、设施技术提升、人才体系建设、发展模式推广六大工程。推进湖滨步行街二期和延安路北段改造提升,引导商家开展“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社交+社群”等业态创新探索。大力发展网红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稳定汽车消费。加快离境退税落地。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叠加我市世界文化遗产集群优势,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打造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借助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等国际平台,吸引更多高端会议落地。

多措并举稳外贸。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稳外贸政策,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建设数字外贸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中信保、“杭信贷”等外贸金融服务,提升“海外杭州”数字贸易展览会在国外的知晓度,引导企业网上参展、网上办展、网上洽谈。鼓励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继续打造跨境电商第一城,加快跨境电商海外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eWTP海外布局。深化“订单+清单”预判管理机制,深入外贸企业开展精准服务,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扶持和应对政策,做好政策储备。

精准服务企业。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因疫情带来的各类困难。深化“亲清在线”数字平台建设,实现诉求在线直达、事项在线许可、政策在线兑付、服务在线落地、绩效在线评价。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全面推广应用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丰富融资信息,提高融资撮合率,降低融资费率。完善企业问题的市区联动、部门协同解决机制,打造工作闭环。积极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牵线搭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企业“大手拉小手”。

(二)聚焦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切实发挥好钱塘新区、高新区(滨江)、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的主平台作用。加快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产业项目建设。建设好万向创新聚能城、紫金港数字信息、大江东航空航天等3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发挥长三角特色小镇产业联盟作用,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抢抓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密对接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和全省生物经济发展方向,加速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立足在杭重大科研载体、领军企业,创建新型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创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打好“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基础。全年新增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培育一批开拓国际市场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提高杭州制造质量水平,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杭州园区,提高质量基础“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覆盖面。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围绕新基建、新消费、新制造、新电商、新健康、新治理,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场景应用和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发力,吸引更多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杭率先应用。以国内自主产权的“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为基础,加快培育云计算全产业链,在国内率先形成软硬兼备、云端融合、自主可控的云产业生态,打造云计算之城。发挥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优势,推动向制造、封测、材料和装备等全产业链延伸。继续加强行业领军企业、人才招引,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数字经济硬实力。切实抓住5G试点城市契机,加快5G基站布点,促进场景应用。支持在杭重点科研载体在5G领域的科研布局,加强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5G+”行动,在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车、智慧物流等行业中推进应用。促进快递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一流快递之都。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挖掘特大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价值,培育壮大都市经济、幸福经济、未来经济。深入实施“三化融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确保规上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0%。深化“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强化试点示范带动。探索“技术创新+产业基金+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和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专利保险试点。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优化上市企业服务。发挥杭州数字经济优势,持续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完善会计、法律、科技、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

(三)聚焦创新创业和双招双引内外合璧,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化。

推进“双创”示范城建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集成”,构建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双创”生态系统,全面打响“数字杭州•双创天堂”的城市品牌。继续深化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优先培育、产业补链、生态建设三个方面,谋划梳理一批重大项目。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推动“双创”示范基地提档升级。

继续实施“三名”工程。引育并举,将名校名院名所打造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争取之江实验室上升为国家实验室,支持西湖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发挥阿里达摩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科创重器作用,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户,有效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全力支持中法航空大学建设。谋划筹建浙江数字经济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筹建浙江生物医药实验室。支持在杭高校院所建设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载体。

加快产业项目招引落地。创新“云上招商”等模式,把握疫情后产业链重构、布局调整机遇,完善产业链招商统筹机制,做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航空制造、新材料、空天信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把招商引资项目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抓手。以龙头企业项目落地为牵引,进一步导入上下游关联企业,推进产业链完整布局和产业生态形成。以深化“比学赶超”为载体,落实区县(市)、产业平台招商引资的主体责任,比“152”省市县长工程项目落地开工、比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招引落地、比工业用地项目供地质效。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持续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优先保障“新制造业计划”实施。严守全市工业用地规模300平方公里底线,全年新出让工业用地10000亩以上,推出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开展2018-2019年度出让的工业用地审计,督促已供工业用地尽快形成有效投资。

(四)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2022亚运会两大战略机遇,着力提升城市能级。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强化与上海虹桥商务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接,深入开展服务借力上海十大行动。推进跨区域特色小镇建设,发挥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市外引才孵化作用,推动合杭梦想小镇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引领作用,抓好我市与嘉湖绍三地签约项目的推进,启动杭嘉、杭绍等毗邻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向绍兴东扩。深化与衢州、黄山交流合作,抓好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扩大杭州都市区辐射腹地。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省机场集团战略合作,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体系。加快空港地区大会展业、大电商业、大物流业发展。加快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建设,搭建国际化产业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积极创建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会展之都,实施“国际化”和“品牌化”双引擎驱动,提升会展业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会议、知名展会和国际组织落户杭州。推动杭州成为“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首次发布窗口城市,并争取这一重大活动永久落户杭州。严格执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争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辖权总局授权全覆盖。

高标准推进亚运会筹办工作。落实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纲要,全面确定项目赛程,基本完工竞赛场馆,启动智能亚运建设。编制“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城市宣传总体计划,拟定文化活动整体方案,加强杭州亚运会和主办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展现杭州文化内涵和城市品质。借力亚运会筹办,全面助推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优化、生态文明保护、城市品牌“点亮”、公众文明提升和赛会产业发展,促进“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五)聚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围绕全面提升城市数字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外来人口管理等领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一批新应用场景。对部分成熟的场景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强化能力和模式输出。全面优化数字驾驶舱,加大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力度,推动社会主体对开放数据的创新应用和价值挖掘。深化信用杭州建设,构建家政、食品餐饮、农产品生产等信用惠民场景、“信易贷”等信用惠企场景。

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浙江政务服务一体化2.0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强化数据共享平台与部门条线系统的对接,减少二次录入,不断提升网上办、掌上办比率。继续围绕高频、刚需、周期性等热点事项,拓展移动办事的服务功能与应用场景。

打造社会治理杭州模式。通过统筹之治、科技之治、良法之治、协商之治、人文之治和开放之治等“善治六策”,高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推进区县(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城市大脑”基层社会治理应用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好基层治理“四平台”,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全链条解决”,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深化互联网法院试点,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探索诉源治理。做好网贷等金融风险处置、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城市。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推进部门间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特别是把围绕世行12个评估指标推出的各项改革落到实处。持续加大“一件事”“一网办”“跑一次”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明确容缺受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面开展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推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分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市)财政体制,强化市级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力度。

(六)聚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枢纽门户功能。围绕亚太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目标,结合2022年举办亚运会重大活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5433”工程为抓手继续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新建航站楼及陆侧交通中心工程建设,畅通空港与周边区域进出通道。积极谋划推进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沪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铁路前期,实施好铁路杭州西站枢纽和湖杭铁路、杭温铁路杭州至义乌段、杭衢铁路建衢段、金建铁路、杭绍甬智慧高速、沪杭甬高速杭州市区段改建、绕城高速留下互通改建、杭州中环、机场轨道快线等项目建设。建成绕城高速西复线、临金高速国高网段、千黄高速、杭宁高速拓宽等项目。加密主次干道和支小路建设,提升市域路网密度。

加快推进拥江发展。围绕“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全面推进大城北规划落地,全力推动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着眼杭州全市域,聚焦主轴钱塘江,加快健全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关于加强钱塘江两岸规划统筹管理的实施意见》,高质量推进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利用,确保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有序实施。

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七个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建设,做好第二批试点申报,精心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城市单元。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实现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收官。安置房开工建设,实现回迁安置10000户。推进301个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好满足居民需求。全面完成主城区第三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计划任务。

(七)聚焦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

高质量打造世界级遗产群落。持续擦亮良渚古城遗址世界级“文化金名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守护好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升级西湖世界遗产综合保护,加快推进西湖南线景区优化整合。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段)建设,谋划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继续保护好沿线文物古迹、古建筑和近现代工业遗产,建设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运河文化地标建筑,培育运河特色文化小镇和一批运河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村落串珠成链,加快梅城等古城保护开发。抓好南宋临安城遗址综合保护,有序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申遗工作。切实做好金石纂刻、浙派古琴、蚕桑丝织、茶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加快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打响东方非遗经典品牌。

高水平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城乡联动,扎实推进市音乐厅、市民文化公园和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完善杭州“1+X”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快“智慧文化一点通”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推行“文化管家”等社会化管理模式,激活基层文化服务。继续办好杭州新年音乐会、“西湖之春”艺术节、三江歌手大赛、“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广泛开展“新春欢乐颂”“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

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擎。加快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以“一核五极”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深化文化和科技、制造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数字内容、影视文化、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现代演艺等优势行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培育一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示范企业和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打响“杭州创作”“杭州设计”“杭派影视”“杭产动漫”等品牌,推进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建设。

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和“最美杭州人”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抗疫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发挥改革先锋、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先进榜样引领带动作用,巩固“礼让斑马线”、垃圾分类等文明实践成果,推动“最美现象”形成社会风尚。开展迎亚运文明素质提升行动,深化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增强市民的国际开放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形成见贤思齐、崇学向善的社会风气,打造“最有温情的善城”。

(八)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典范。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加强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巩固和深化扬尘治理,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深化河(湖)长制和美丽河湖建设,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力争80%的镇街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推广“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和“花园式”厂区建设,有效破解污水设施的邻避效应。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完成30个农村饮用水源污染排查和整治。加快固体废物综合处置设施建设,完成第三固废处置中心建设。继续抓好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深化“美丽杭州”建设。编制实施《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20-2035年)》,持续推进美丽中国样本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质扩面,支持淳安、桐庐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富阳、余杭、桐庐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拱墅、滨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建德、淳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县域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勘界立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推进综合性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推广100个绿道精品线路,实现绿道智能辅助查询。深入推动垃圾分类,力争实现生活垃圾生产量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打造新时代“无废城市”。持续推进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深化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力推进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水质持续提升、景观持续改善”。挖掘生态保护蕴含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地区生产总值(GDP)双增长。深化杭黄生态环保合作,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享。

推进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争取10个成为省级样本。筹办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全国现场会,展示农房建设、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经验做法。高起点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深入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创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0个。深化“千万工程”,美丽乡村覆盖面达到50%以上。

(九)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全力以赴稳就业。抓好就业创业新政、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等政策落实,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积极应对企业经营困难对就业的冲击,落实稳岗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合作,打造市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在杭就业搭建平台。支持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大街道、社区服务就业工作力度,打造一批高质量就业社区(村),稳步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加强粮油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继续做好猪肉、果蔬等副食品生产流通组织,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落实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

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针对人口分布向新城区集聚、群众诉求不断变化的特征,优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重点抓好“美好家园”示范小区、高水平医联体医共体、普惠养老服务、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优质教育、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试点等工程,适当超前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4.5万亩。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16666”工程,加快农村电商、民宿、农家特色食品、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全面消除人均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0%以上。

高水平做好对口、协作工作。因地制宜帮助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具有东西部扶贫协作特色的产业,帮助贵州黔东南州、湖北恩施州决胜脱贫摘帽。做优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和飞地平台,拓展山海协作领域,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认真做好支援湖北荆门市有关工作。继续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工程,持续做好教育、卫生领域帮扶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继续织牢精密智控网,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有删减)

打印

关于杭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发布日期: 2020-05-29 11:10

浏览次数: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杭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的总体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表1: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9年目标增长(%)

2019年实际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7左右

6.8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5

7.7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4左右

3.4左右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左右

8.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5左右

9.2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

稳步提高

稳步提高

预期性

(一)经济运行稳中求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373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分别增长1.9%、5.0%和8.0%,比重为2.1:31.7:6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5亿元,增长8.8%,网络零售额7277.7亿元,增长16.0%。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5.97亿元,增长7.7%,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91.1%。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出台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15.1%,占GDP的比重达24.7%。规上工业增加值3531亿元,增长5.1%。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12.1%、9.1%和12.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8.5%,均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分别增长24.3%和23.6%,均高于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0%和9.2%。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实施数字化攻关项目139个、数字化推广项目1093个、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10286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4.6%。高能级产业平台加快建设。设立钱塘新区,成立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出台产业导向目录,重点建设35个重大产业平台。全市共出让工业用地11195亩,占出让土地总量的38%。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市重点项目中,计划新开工100个项目,实际新开工131个,438个实施项目完成投资247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7%。中欣晶圆大尺寸半导体硅片项目投产,紫光恒越实验室及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等项目签约落地。69个省市县长项目工程落地50个,落地率72.5%。就业和物价保持平稳。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做好猪肉等重点农副产品保供稳价。实行住宅用地出让“双限双竞”举措,明确板块销售价格,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二)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成功承办全国“双创活动周”杭州主会场活动,展示了杭州“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双创热情和丰硕成果。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94家。新增上市公司22家,累计达到192家。杭可科技、虹软科技、安恒信息等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4335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1748件,分别增长18.7%和14.4%。获省科技成果奖86项,占全省的28.8%。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等两大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萧山信息港小镇、西湖龙坞茶镇、西湖艺创小镇、建德航空小镇获省政府正式命名。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建设有序推进。创新人才加快集聚。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位居全国榜首。出台“人才生态37条”,新引进各类人才27.8万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84人,领军人才156人,外籍人才7467人,应届高校毕业生8.8万人。积分落户有效申请人19610人,实际落户10182人。连续九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年新设企业13.15万户,增长10.0%;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9.8万户,增长31.7%,年末在册市场主体达129.78万户。招大引强取得新进展。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组建生物医药、航空制造、集成电路等7个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工作专班。全市新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607个,总投资4746亿元。引进制造业项目280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29个,总投资600.6亿元。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736家,实际利用外资69.41亿美元。

(三)改革攻坚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公民和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推动“一件事”联办。38项公民事项、43项企业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和“一窗办”。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率先上线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率先实行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预审“两书合一”、建设用地规划和用地批准“书证合办”,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实现率达100%。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五,成立12个专班,对标世行评价标准,逐个领域、逐项指标补短板,形成一系列改革举措。财政管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为企业减负585亿元。“移动办事之城”建设加快推进。“杭州办事服务”APP共上线310项即办事项和276项预约事项,累计用户量140万,累计服务4695万人次。综合自助机实现可办事项345项,累计服务441万人次。金融风险有效化解。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2245.2亿元,增长15.4%。民营企业贷款新增1664.6亿元,同比多增287.1亿元。制造业贷款新增309.5亿元,同比多增63.1亿元。网贷机构风险、“两链”风险等金融风险化解有效推进。不良贷款率为0.85%。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修订完善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实施经营性用地与工业用地出让联动,保持工业用地总规模动态平衡。全面开展工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特色小镇“亩均论英雄”评价。市水务集团和市热联集团入选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计划。

(四)开放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合作全面深化。

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深化服务借力大上海,在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接轨,积极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良渚古城等“杭州元素”精彩亮相国家馆。杭州都市圈和大都市区建设不断深化,与湖州、嘉兴、绍兴签署“1+4”合作协议。谋划建设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块已入驻省内各市人才企业52家。与黄山市共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发挥杭州数字经济优势,推广特色小镇模式,成立长三角特色小镇产业联盟,合杭梦想小镇、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顺利挂牌。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加快数据互联互通,30项企业服务事项、21项个人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14个城市“一体受理,一体发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城市进一步扩面,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沪宁杭甬等长三角10城市实现轨道交通“一码通行”。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积极扩大消费,制定新零售五年行动计划,湖滨高品位步行街精彩亮相,推动延安路商业大街业态提升和“双街示范”,营造消费新热点。建立“订单+清单”预警预判监测系统。加强“海外杭州”平台建设,举办土耳其、波兰等九大展会,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年货物出口(不含省属企业)增长6.4%,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跨境电商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好于货物出口,分别增长26.4%和19.0%。连续2年位居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第四。“走出去”步伐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有序推进全球布局。推动杭州综试区与eWTP实验区一体化联动发展,搭建全球首个eWTP公共服务平台,促进eWTP向比利时、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地拓展。杭州主场会展影响力继续提升。成功举办亚洲美食节、休博会、西博会、电博会、服博会和国际友城市长论坛、2019杭州国际日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殊荣。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进展良好。安排财政援助资金11.41亿元, 58名党政干部和242名专业技术人才在黔东南、恩施两州挂职。两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杭新增就业1811人。全年引导153家企业到协作地区投资,实际到位投资49.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6748人稳定增收。开展电商扶贫,举办黔东南绿色优质农产品进杭州产销对接会,网易严选雷山体验馆成功开业,成为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的成功案例。升级山海协作,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8个,到位资金3900万元。援助社会帮扶项目30个,到位资金7749.2万元。加大消薄飞地项目拓展推进力度,实现省定结对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全覆盖全消薄。

(五)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品质稳步提升。

加快构建拥江发展城市大格局。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铁三期建设规划所有项目全面开工,地铁5号线首通段通车,全市地铁运营线路增至4条、里程增至135公里。铁路杭州西站和湖杭铁路全线开工。杭州绕城西复线、临金高速国高网(建德段)、千黄高速、京杭运河二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有序推进。千岛湖配水工程通水。编制完成大城北地区、建德梅城三江口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完成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交通、5G通信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或修编。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装配式建筑等国家试点示范项目有序落地。上城始版桥社区等7个项目列入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名单。65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总投资约17亿元,其中已竣工38个。安置房开工2612万平方米,竣工511万平方米,回迁18530户。完工553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提前完成小城镇三年整治任务,明确梅城、义桥、昌化、分水、於潜等27个美丽城镇示范创建的试点乡镇。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景区化发展战略,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品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1028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1007公里。

(六)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绿色发展全面提速。

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87天,优良率为78.6%,市区PM2.5平均浓度为37.7微克/立方米。持续推进重污染企业“关停转迁”,完成涉气“散乱污”企业(作坊)清理整顿816家。完成93台燃煤热电锅炉超低排放改造、168个重点挥发性有机物和35个恶臭异味项目治理。实行轻型汽车和重型燃气车“国六”排放标准。上线运行扬尘在线监测数据平台。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浦阳江治理工程二期完工,建德新安江兰江治理二期、桐庐、富阳富春江治理等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江河干堤加固35.2公里。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6.9%,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20个工业集聚区、70个镇街、1231个生活小区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标准。改造农村生活污水终端3098个,覆盖730个行政村,受益群众56.6万人。扎实推进净土清废。开展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格危险废物管理,持续推进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加强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建成投运富阳、临安、桐庐、建德等4个飞灰协同处置项目,推进第三固废处置中心和临江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出台《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框架方案》。高质量推进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完成千岛湖环境质量规范修编,生态环境监管向“全领域、全覆盖、全过程”转变。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新修订实施《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5%,开展垃圾分类的生活小区3433个,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小区60个,市级示范小区409个。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量保持低位增长,增幅控制在1%左右。

(七)城市治理更为有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数字化治理全面推进。“城市大脑”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库”“一个中枢”。“先离场后付费”“舒心就医”“多游一小时”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上线。统筹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通数据后台和业务中台,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双轮驱动,推动“互联网+监管”和“互联网+协同办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完善市、县、镇(街)三级综治中心。实现全城“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成功率达99%。着力破解物业规范管理难题,出台物业综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和改善物业行业规范化发展水平。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类项目支出1535.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6%。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67.92和556.67万人,分别较上年末增加32.97和36.55万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9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4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1591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734元。成功申报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城市。“健康杭州”建设持续推进。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2.55岁。制订出台《杭州市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共挂牌建立25个“医共体”,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市医疗机构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实现门诊预约转诊15.8万例,累计转诊人次超过38.5万例。推动医养结合,所有运行的养老机构、2623家日间照料中心能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科学健身,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开展“体医融合”试点。全市658所符合条件开放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免费开放。幸福养老全面推进。出台《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完成202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养老机构床位4158张,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1家,推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和康养体系建设试点。“美好教育”扩容提质。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7所。在省内率先实施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改革,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平等招生权利。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86.7%,学前教育公办覆盖率73.6%,均居全省第一。市属8所省一级重点高中全部成立跨域教育集团。全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依法规范教育培训业发展。文化名城建设不断推进。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积极推进“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编制完成《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实施规划》,开展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推进亚运会竞赛项目设置和场馆建设,亚运村50%的单体建筑完成主体结构的50%以上。成功举办杭州马拉松等10余项本土国际品牌赛事。出台《杭州市足球发展实施纲要》。成为2021年世俱杯承办城市。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内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大企业大集团增势放缓,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快。二是高端优质创新资源欠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少,特别是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重器”偏少。三是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加强。城乡之间、主城区与三县(市)之间差距较大,统筹发展力度还需加强。四是民生领域补短板任务依然繁重。教育、医疗、养老、家政、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结构、质量与人民群众期望都还有一定差距,需加大综合施策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将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新制造业计划”、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纲要全面推进之年,更是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国内外环境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更显严峻复杂。从全球看,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转不畅,新一轮金融危机前兆有所显现。从国内看,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围绕“六稳”出台系列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

从我市看,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落。消费错失春节黄金期,消费复苏受居民预期、疫情防控、收入等诸多因素影响,需更大力度、更精准举措加以推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全球需求急剧萎缩,深度影响今年的外贸形势。投资全面复工时间比往年延后,后期需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仍然广阔,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互联网医疗等行业大放异彩,生鲜配送、同城物流等需求急剧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市仍处于长三角一体化、2022亚运会、人才持续净流入等机遇期,应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化危为机,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聚焦高质量发展导向和争先进位,安排2020年主要指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在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前提下,体现积极有为,继续发挥在全省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当好全省发展“头雁”,预期增长6.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考虑经济增长和减税降费因素,预期增长7%左右。

R&D支出与GDP之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持续打造创新活力之城,预期目标为3.5%左右。

居民收入。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全员劳动生产率。预期在2019年基础上稳步提高。

三、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2020年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52个,其中实施项目374个,预备项目78个,年度计划投资2257亿元左右。实施项目中计划新开工75个,建成项目44个,续建项目255个。

(一)农林水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15个,预备项目3个,当年计划投资22亿元。建成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桐庐县千岛湖配水配套引水工程等2个项目;开工建设杭州青山水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1个项目;加快建设大江东片外排一期工程、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钱塘江治理工程富阳区富春江治理工程等12个项目;积极推进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浙江风清扬农业研究院建设项目等3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二)交通能源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51个,预备类项目17个,当年计划投资1005亿元。建成G25长深高速德清至富阳扩容杭州段及G25富阳至诸暨高速联络线、杭州地铁1号线三期、6号线一期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杭绍甬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杭州西站枢纽站南、站西区域综合配套设施及疏解通道项目、G235国道杭州老余杭至三墩段工程等7个项目;加快建设杭州机场轨道快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二、三期工程、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改建工程、220、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33个项目;积极推进杭淳开高速公路杭州段、320国道余杭博陆至仁和段改建工程、桐乡至苍南公路钱塘新区段工程等17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三)工业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108个,预备类项目17个,当年计划投资247亿元。建成华东医药二期项目、西子智慧产业园、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林肯U540乘用车生产线项目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海项目、华瑞航空制造项目、阿里巴巴达摩院南湖园区项目、顾家定制智能家居制造项目、联想创投集团总部项目等27个项目;加快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年产80G瓦时锂电池项目、格力电器杭州智能电器产业园、浙江东南网架新型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基地项目等67个项目;积极推进芯迈IDM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青山湖科技城高端储存芯片产业化项目、杭州中铁国际集成建筑产业基地项目等17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四)社会发展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73个,预备类项目19个,当年计划投资324亿元。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江干区人民医院及区公共卫生中心、杭州市老年病医院迁扩建工程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中法航空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等13个项目;加快建设亚运村项目、之江实验室一期工程、西湖大学项目、杭州大运河亚运公园建设等51个项目;积极推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艮北院区建设工程、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杭钢遗址公园等19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五)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56个,预备类项目11个,当年计划投资264亿元。建成杭州市大毛坞-仁和大道供水管道工程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乔司至东湖连接线二期工程、莫干山路提升改造(石祥路—上园路)工程、杭州临江环境能源配套工程等8个项目;加快建设艮山东路过江隧道工程、杭州市闲林水厂一、二期、杭州市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等41个项目;积极推进市民文化公园、杭州市取水口上移工程、杭州市城北净水厂工程等11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六)现代服务业及其他项目

2020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71个,预备类项目11个,当年计划投资395亿元。建成清华启迪科技园1个项目;开工建设千岛湖鲁能胜地、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西溪金融总部经济园、申通国际总部项目、韵达全球科创中心项目等19个项目;加快建设阿里全球总部、钱江新城二期连堡丰城一期工程等51个项目;积极推进江河汇综合体、中青五星健康城项目等11个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四、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做好2020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围绕“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决策部署,继续高标准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聚焦稳企业稳动能,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积极抓好有效投资。深化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点项目比学赶超活动,聚焦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结合各地发展的差异性,多角度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抓住“新基建”机遇,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谋划重大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布局,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运河文化带等重大规划向项目的转化。继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深入实施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严格按合同约定做好项目开竣工的监管。大力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力争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最多80天”,试点探索低风险小型项目20天审批。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制度改革,促进区域评估不断扩面。研究新增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出让,商业、旅游等用地逐步推行 “标准地”出让。指导各项目单位积极做好国家专项债申请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REITs研究,多渠道筹集重大项目资本金。争取重点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1000亿元以上。

全力提振消费活力。打好促进消费组合拳,把疫情对消费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适时推出“杭州消费嘉年华”,加快建设时尚之都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化“双街示范”工程,全面实施新零售业态模式创新、示范培育、供应链体系建设、设施技术提升、人才体系建设、发展模式推广六大工程。推进湖滨步行街二期和延安路北段改造提升,引导商家开展“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社交+社群”等业态创新探索。大力发展网红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稳定汽车消费。加快离境退税落地。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叠加我市世界文化遗产集群优势,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打造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借助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等国际平台,吸引更多高端会议落地。

多措并举稳外贸。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稳外贸政策,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建设数字外贸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中信保、“杭信贷”等外贸金融服务,提升“海外杭州”数字贸易展览会在国外的知晓度,引导企业网上参展、网上办展、网上洽谈。鼓励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继续打造跨境电商第一城,加快跨境电商海外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eWTP海外布局。深化“订单+清单”预判管理机制,深入外贸企业开展精准服务,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扶持和应对政策,做好政策储备。

精准服务企业。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因疫情带来的各类困难。深化“亲清在线”数字平台建设,实现诉求在线直达、事项在线许可、政策在线兑付、服务在线落地、绩效在线评价。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全面推广应用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丰富融资信息,提高融资撮合率,降低融资费率。完善企业问题的市区联动、部门协同解决机制,打造工作闭环。积极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牵线搭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企业“大手拉小手”。

(二)聚焦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切实发挥好钱塘新区、高新区(滨江)、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的主平台作用。加快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产业项目建设。建设好万向创新聚能城、紫金港数字信息、大江东航空航天等3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发挥长三角特色小镇产业联盟作用,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抢抓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密对接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和全省生物经济发展方向,加速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立足在杭重大科研载体、领军企业,创建新型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创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打好“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基础。全年新增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培育一批开拓国际市场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提高杭州制造质量水平,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杭州园区,提高质量基础“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覆盖面。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围绕新基建、新消费、新制造、新电商、新健康、新治理,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场景应用和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发力,吸引更多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杭率先应用。以国内自主产权的“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为基础,加快培育云计算全产业链,在国内率先形成软硬兼备、云端融合、自主可控的云产业生态,打造云计算之城。发挥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优势,推动向制造、封测、材料和装备等全产业链延伸。继续加强行业领军企业、人才招引,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数字经济硬实力。切实抓住5G试点城市契机,加快5G基站布点,促进场景应用。支持在杭重点科研载体在5G领域的科研布局,加强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5G+”行动,在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车、智慧物流等行业中推进应用。促进快递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一流快递之都。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挖掘特大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价值,培育壮大都市经济、幸福经济、未来经济。深入实施“三化融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确保规上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0%。深化“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强化试点示范带动。探索“技术创新+产业基金+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和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专利保险试点。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优化上市企业服务。发挥杭州数字经济优势,持续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完善会计、法律、科技、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

(三)聚焦创新创业和双招双引内外合璧,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化。

推进“双创”示范城建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集成”,构建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双创”生态系统,全面打响“数字杭州•双创天堂”的城市品牌。继续深化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优先培育、产业补链、生态建设三个方面,谋划梳理一批重大项目。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推动“双创”示范基地提档升级。

继续实施“三名”工程。引育并举,将名校名院名所打造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争取之江实验室上升为国家实验室,支持西湖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发挥阿里达摩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科创重器作用,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户,有效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全力支持中法航空大学建设。谋划筹建浙江数字经济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筹建浙江生物医药实验室。支持在杭高校院所建设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载体。

加快产业项目招引落地。创新“云上招商”等模式,把握疫情后产业链重构、布局调整机遇,完善产业链招商统筹机制,做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航空制造、新材料、空天信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把招商引资项目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抓手。以龙头企业项目落地为牵引,进一步导入上下游关联企业,推进产业链完整布局和产业生态形成。以深化“比学赶超”为载体,落实区县(市)、产业平台招商引资的主体责任,比“152”省市县长工程项目落地开工、比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招引落地、比工业用地项目供地质效。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持续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优先保障“新制造业计划”实施。严守全市工业用地规模300平方公里底线,全年新出让工业用地10000亩以上,推出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开展2018-2019年度出让的工业用地审计,督促已供工业用地尽快形成有效投资。

(四)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2022亚运会两大战略机遇,着力提升城市能级。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强化与上海虹桥商务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接,深入开展服务借力上海十大行动。推进跨区域特色小镇建设,发挥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市外引才孵化作用,推动合杭梦想小镇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引领作用,抓好我市与嘉湖绍三地签约项目的推进,启动杭嘉、杭绍等毗邻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向绍兴东扩。深化与衢州、黄山交流合作,抓好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扩大杭州都市区辐射腹地。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省机场集团战略合作,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体系。加快空港地区大会展业、大电商业、大物流业发展。加快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建设,搭建国际化产业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积极创建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会展之都,实施“国际化”和“品牌化”双引擎驱动,提升会展业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会议、知名展会和国际组织落户杭州。推动杭州成为“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首次发布窗口城市,并争取这一重大活动永久落户杭州。严格执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争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辖权总局授权全覆盖。

高标准推进亚运会筹办工作。落实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纲要,全面确定项目赛程,基本完工竞赛场馆,启动智能亚运建设。编制“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城市宣传总体计划,拟定文化活动整体方案,加强杭州亚运会和主办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展现杭州文化内涵和城市品质。借力亚运会筹办,全面助推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优化、生态文明保护、城市品牌“点亮”、公众文明提升和赛会产业发展,促进“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五)聚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围绕全面提升城市数字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外来人口管理等领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一批新应用场景。对部分成熟的场景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强化能力和模式输出。全面优化数字驾驶舱,加大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力度,推动社会主体对开放数据的创新应用和价值挖掘。深化信用杭州建设,构建家政、食品餐饮、农产品生产等信用惠民场景、“信易贷”等信用惠企场景。

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浙江政务服务一体化2.0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强化数据共享平台与部门条线系统的对接,减少二次录入,不断提升网上办、掌上办比率。继续围绕高频、刚需、周期性等热点事项,拓展移动办事的服务功能与应用场景。

打造社会治理杭州模式。通过统筹之治、科技之治、良法之治、协商之治、人文之治和开放之治等“善治六策”,高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推进区县(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城市大脑”基层社会治理应用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好基层治理“四平台”,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全链条解决”,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深化互联网法院试点,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探索诉源治理。做好网贷等金融风险处置、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城市。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推进部门间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特别是把围绕世行12个评估指标推出的各项改革落到实处。持续加大“一件事”“一网办”“跑一次”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明确容缺受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面开展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推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分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市)财政体制,强化市级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力度。

(六)聚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枢纽门户功能。围绕亚太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目标,结合2022年举办亚运会重大活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5433”工程为抓手继续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新建航站楼及陆侧交通中心工程建设,畅通空港与周边区域进出通道。积极谋划推进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沪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铁路前期,实施好铁路杭州西站枢纽和湖杭铁路、杭温铁路杭州至义乌段、杭衢铁路建衢段、金建铁路、杭绍甬智慧高速、沪杭甬高速杭州市区段改建、绕城高速留下互通改建、杭州中环、机场轨道快线等项目建设。建成绕城高速西复线、临金高速国高网段、千黄高速、杭宁高速拓宽等项目。加密主次干道和支小路建设,提升市域路网密度。

加快推进拥江发展。围绕“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全面推进大城北规划落地,全力推动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着眼杭州全市域,聚焦主轴钱塘江,加快健全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关于加强钱塘江两岸规划统筹管理的实施意见》,高质量推进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利用,确保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有序实施。

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七个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建设,做好第二批试点申报,精心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城市单元。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实现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收官。安置房开工建设,实现回迁安置10000户。推进301个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好满足居民需求。全面完成主城区第三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计划任务。

(七)聚焦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

高质量打造世界级遗产群落。持续擦亮良渚古城遗址世界级“文化金名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守护好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升级西湖世界遗产综合保护,加快推进西湖南线景区优化整合。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段)建设,谋划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继续保护好沿线文物古迹、古建筑和近现代工业遗产,建设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运河文化地标建筑,培育运河特色文化小镇和一批运河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村落串珠成链,加快梅城等古城保护开发。抓好南宋临安城遗址综合保护,有序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申遗工作。切实做好金石纂刻、浙派古琴、蚕桑丝织、茶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加快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打响东方非遗经典品牌。

高水平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城乡联动,扎实推进市音乐厅、市民文化公园和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完善杭州“1+X”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快“智慧文化一点通”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推行“文化管家”等社会化管理模式,激活基层文化服务。继续办好杭州新年音乐会、“西湖之春”艺术节、三江歌手大赛、“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广泛开展“新春欢乐颂”“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

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擎。加快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以“一核五极”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深化文化和科技、制造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数字内容、影视文化、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现代演艺等优势行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培育一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示范企业和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打响“杭州创作”“杭州设计”“杭派影视”“杭产动漫”等品牌,推进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建设。

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和“最美杭州人”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抗疫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发挥改革先锋、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先进榜样引领带动作用,巩固“礼让斑马线”、垃圾分类等文明实践成果,推动“最美现象”形成社会风尚。开展迎亚运文明素质提升行动,深化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增强市民的国际开放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形成见贤思齐、崇学向善的社会风气,打造“最有温情的善城”。

(八)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典范。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加强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巩固和深化扬尘治理,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深化河(湖)长制和美丽河湖建设,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力争80%的镇街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推广“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和“花园式”厂区建设,有效破解污水设施的邻避效应。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完成30个农村饮用水源污染排查和整治。加快固体废物综合处置设施建设,完成第三固废处置中心建设。继续抓好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深化“美丽杭州”建设。编制实施《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20-2035年)》,持续推进美丽中国样本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质扩面,支持淳安、桐庐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富阳、余杭、桐庐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拱墅、滨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建德、淳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县域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勘界立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推进综合性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推广100个绿道精品线路,实现绿道智能辅助查询。深入推动垃圾分类,力争实现生活垃圾生产量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打造新时代“无废城市”。持续推进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深化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力推进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水质持续提升、景观持续改善”。挖掘生态保护蕴含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地区生产总值(GDP)双增长。深化杭黄生态环保合作,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享。

推进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争取10个成为省级样本。筹办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全国现场会,展示农房建设、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经验做法。高起点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深入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创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0个。深化“千万工程”,美丽乡村覆盖面达到50%以上。

(九)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全力以赴稳就业。抓好就业创业新政、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等政策落实,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积极应对企业经营困难对就业的冲击,落实稳岗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合作,打造市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在杭就业搭建平台。支持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大街道、社区服务就业工作力度,打造一批高质量就业社区(村),稳步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加强粮油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继续做好猪肉、果蔬等副食品生产流通组织,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落实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

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针对人口分布向新城区集聚、群众诉求不断变化的特征,优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重点抓好“美好家园”示范小区、高水平医联体医共体、普惠养老服务、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优质教育、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试点等工程,适当超前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4.5万亩。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16666”工程,加快农村电商、民宿、农家特色食品、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全面消除人均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0%以上。

高水平做好对口、协作工作。因地制宜帮助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具有东西部扶贫协作特色的产业,帮助贵州黔东南州、湖北恩施州决胜脱贫摘帽。做优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和飞地平台,拓展山海协作领域,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认真做好支援湖北荆门市有关工作。继续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东西部扶贫、山海协作工程,持续做好教育、卫生领域帮扶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继续织牢精密智控网,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有删减)